《静夜思》_静夜思(评析)
展开全部
《静夜思》几个英译版本的分析
陈涵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对《静夜思》的理解:床前洒满了月光,使人怀疑是地上落了一片秋霜。举起头,我望着明月。低下头,我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基调的把握:我认为,“疑”字的理解很重要。表示疑惑,说明诗人一开始并没有弄清那片光亮是否是月光,进而怀疑是一片白霜。也就是说“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 是客观描述,“疑是地上霜”是诗人主观的感受。汉语习惯不出现主语。“思”意境的传达,要看对整首诗基调的把握。“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如白霜”,分明传达了一种客居他乡,孤寂冷清的场景,所以“思”就饱含着内心的哀愁甚至心痛,而不会是对往昔甜蜜的回忆。
自由诗体派,也被称作“散体派”,Arthur Waley, Witter Bynner, 柳无忌,小畑熏良
1.坚持“以诗译诗”;
2.尽量直译,而不是释译;
3.注重意象,不添加新的意象,也不减少原有的意象;
4.放弃韵脚,因为押韵会损伤语言的活力,歪曲原意并损伤诗味,即“因韵害义”。 (“静”没有传达出来)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明月为何引起乡愁,西方读者不易理解) (Tr. Amy Lowell) ,这是全诗的重心,“静夜”只是背景) (译的很好,没有直接点明“月光”)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用问句烘托出疑问语气) “明月”未译出) (不忠实,译成“起身”或“坐下”) (Tr. Witter Bynner)
仿译派 Ezra Pound, 翁显良
翁主张,翻译的关键是保持本色,本色不在于词藻、典故或形式,而在于意象及加强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诗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词法句法;只有舍形取神,方能保持本色。
Pound says, “it ‟s better to present one image in a lifetime than to produce voluminous works.”(人一生与其书写万卷,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 (点题,道出原诗的主题,即“思乡”) . Hoarfrost?(中国诗人能更好把握古诗的意境) (“回首往昔”,“思乡之痛”都是对原诗内容的挖掘)
(Tr. 翁显良)
格律诗体派,也作“韵体派”Herbert A.Giles, W. J. B. Fletcher, 许渊冲,汪榕培,吴均陶
核心主张:以诗译诗
1. 保留韵脚
2. 基本切合传统英诗格律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 (没有译出“静”) (“月光”不应译出) (不妥当,未译出“疑”)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 Herbert A. Giles)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误译) (拟人) (也许拟人是为了“甜美回忆”定下基调) (Tr. W.J.B. Fletcher)
THOUGHTS ON A STILL NIGHT(静夜思)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Gazing up, I find the moon pight;(Gazing up at the moon so pight每行八音节) Looking down, in homesickness I„m (Tr. 许渊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团圆,游子见圆月而思家乡,但西方没有团圆的概念,因此将“明月光”译作“一池”月光,将月光比作水,再把“思故乡”,译成“沉浸在乡愁中”。这样把明月和思乡都用水联系起来了,英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简洁、流畅,诗味浓郁,最与李白原诗的风格相似。
韵体译诗与散体译诗之争由来已久,但有两点是双方始终认同的:译诗必须也是诗,具有诗的品格;译诗应该而且必须忠实。然而,双方又恰恰在“忠实”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诗”和“忠实”的理解完全不同。韵体派认为,用韵(特别是韵脚)是构成“诗所以是诗”的必要条件,韵属于“音美”,的标记,求美高于求真,属于更深层次的忠实。而散体派认为,用韵并非诗的必要条件,只有求真,才能求美。
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若译成格律体,是对译如语的归化运用,而自由体盛行于西方诗歌界。由此引发了归化于异化之争。
陈涵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我对《静夜思》的理解:床前洒满了月光,使人怀疑是地上落了一片秋霜。举起头,我望着明月。低下头,我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基调的把握:我认为,“疑”字的理解很重要。表示疑惑,说明诗人一开始并没有弄清那片光亮是否是月光,进而怀疑是一片白霜。也就是说“床前明月光”中的“明月光” 是客观描述,“疑是地上霜”是诗人主观的感受。汉语习惯不出现主语。“思”意境的传达,要看对整首诗基调的把握。“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如白霜”,分明传达了一种客居他乡,孤寂冷清的场景,所以“思”就饱含着内心的哀愁甚至心痛,而不会是对往昔甜蜜的回忆。
自由诗体派,也被称作“散体派”,Arthur Waley, Witter Bynner, 柳无忌,小畑熏良
1.坚持“以诗译诗”;
2.尽量直译,而不是释译;
3.注重意象,不添加新的意象,也不减少原有的意象;
4.放弃韵脚,因为押韵会损伤语言的活力,歪曲原意并损伤诗味,即“因韵害义”。 (“静”没有传达出来)
I wonder if that can be frost on the floor? (明月为何引起乡愁,西方读者不易理解) (Tr. Amy Lowell) ,这是全诗的重心,“静夜”只是背景) (译的很好,没有直接点明“月光”)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用问句烘托出疑问语气) “明月”未译出) (不忠实,译成“起身”或“坐下”) (Tr. Witter Bynner)
仿译派 Ezra Pound, 翁显良
翁主张,翻译的关键是保持本色,本色不在于词藻、典故或形式,而在于意象及加强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诗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词法句法;只有舍形取神,方能保持本色。
Pound says, “it ‟s better to present one image in a lifetime than to produce voluminous works.”(人一生与其书写万卷,还不如只呈现一个意象。) (点题,道出原诗的主题,即“思乡”) . Hoarfrost?(中国诗人能更好把握古诗的意境) (“回首往昔”,“思乡之痛”都是对原诗内容的挖掘)
(Tr. 翁显良)
格律诗体派,也作“韵体派”Herbert A.Giles, W. J. B. Fletcher, 许渊冲,汪榕培,吴均陶
核心主张:以诗译诗
1. 保留韵脚
2. 基本切合传统英诗格律
许渊冲的“三美”原则:意美,形美,音美 (没有译出“静”) (“月光”不应译出) (不妥当,未译出“疑”)
Then lay me down----and thoughts of home arise.
(Tr. Herbert A. Giles)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误译) (拟人) (也许拟人是为了“甜美回忆”定下基调) (Tr. W.J.B. Fletcher)
THOUGHTS ON A STILL NIGHT(静夜思)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Gazing up, I find the moon pight;(Gazing up at the moon so pight每行八音节) Looking down, in homesickness I„m (Tr. 许渊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团圆,游子见圆月而思家乡,但西方没有团圆的概念,因此将“明月光”译作“一池”月光,将月光比作水,再把“思故乡”,译成“沉浸在乡愁中”。这样把明月和思乡都用水联系起来了,英文读者也更容易理解。
简洁、流畅,诗味浓郁,最与李白原诗的风格相似。
韵体译诗与散体译诗之争由来已久,但有两点是双方始终认同的:译诗必须也是诗,具有诗的品格;译诗应该而且必须忠实。然而,双方又恰恰在“忠实”上产生了严重分歧,其根源在于,他们对“诗”和“忠实”的理解完全不同。韵体派认为,用韵(特别是韵脚)是构成“诗所以是诗”的必要条件,韵属于“音美”,的标记,求美高于求真,属于更深层次的忠实。而散体派认为,用韵并非诗的必要条件,只有求真,才能求美。
中诗尚整,西诗尚散。――若译成格律体,是对译如语的归化运用,而自由体盛行于西方诗歌界。由此引发了归化于异化之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