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一、集团管控模式的三种类型
集团管控模式按照集团对成员企业管控的紧密程度各有不同,主流观点是由三种典型的管控模式,即投资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
1、投资管控型。投资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对成员企业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一般无业务管理部门,关注投资回报。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管控的主要手段体现为财务控制、法人治理和企业并购行为,是一种分权管控模式。
2、战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以战略规划为主,总部可以视情况设置具体业务部门。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关注集团业务组合的协调发展、投资业务的战略优化和协调,以及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通过对成员企业的战略施加影响而达到管控目的,主要管控手段为财务控制、战略规划与控制,人力资源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管理,是介于集团与分权之间的一种管控模式。
3、操作管控型。操作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其关注重点包括成员企业经营行为的统一与优化、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管控手段包括财务控制、营销/销售控制、网络/技术控制、新业务开发、人力资源等等,是一种集权的管控模式。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可能每个企业集团的管理人员都在想,以上三种管控模式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呢?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主要受行业特点、组织规模、发展战略、企业家领导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应深入分析自己在这几个因素上的现状与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管控模式。
1、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控制上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如果业务运营单一,不需要成员企业做出太多个性化经营决策的行业,具备实现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那些需要成员企业做出大量个性化经营决策的行业,则需要侧重与分权型的管控模式。举例来说,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度重视安全性的行业,但业务运营相对较为单一,一座新的电厂投入运营后要确保安全可靠、稳发多供就可以了,而且电力的发、输、配、售都是在瞬间完成的,电厂就是一个生产车间,除了根据调度开停机、设备检修、保障安全生产之外并无其他太多的经营决策,而安全生产又需要严格按照上级公司的指示来进行。因此,发电集团大都实行了集权的管控模式,电网企业对下属的供电企业也实行了相对集权的管控模式,这种管控模式就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2、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对整个集团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归结为单一业务、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三种类型。对于单一业务战略的企业集团来讲,所有成员企业都从事同一业务,每个成员企业的管控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复制到其他成员企业,在这种发展战略下集团完全可以对成员企业实行集权式的管控模式,也就是说具备了实行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无关多元化来说,每个业务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业特点,需要不同的管控模式来适应,因此集团无法对成员企业实行更为紧密地管控模式,分权管控成为必然。同样道理,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则可以在集权与分权之间需求平衡。
3、组织规模。组织规模决定了集团总部的管理幅度和范围,在企业集团发展初期,成员企业较少,或者基本分布在同一区域,这种情况下集团有足够的能力对成员企业实行更紧密的集权型管控;而当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时,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全部交由集团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决策速度和质量,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容易因为决策速度而贻误商机,这就需要集团总部逐步放权,向分权型管控模式过渡。以万科为例,在发展初期万科实行的是集权管控模式,投资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分离,有限的专家资源全部集中在总部,各地子公司的投资决策、人员、资金和专业性的把握都上报给集团来决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区域子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多,同时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运作40多个项目需要快速反应,依靠集团来一一作出决策根本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励的行业发展态势,因此万科在2005年对管控模式进行了重大变革,由集权型管控模式向分权型管控模式转变。
4、企业家领导风格。每个人在做出各种决策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追求决策者对安全感的把握,亦即决策者对管控的紧密程度源于他对局势掌控程度的一种需要。企业家亦是如此,有些企业家善于把握细节,事必躬亲,在集团管控当中体现为集权型管控;而有的企业家则更善于抓大放小,在集团管控中体现为分权型管控。
集团管控模式按照集团对成员企业管控的紧密程度各有不同,主流观点是由三种典型的管控模式,即投资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
1、投资管控型。投资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以财务指标对成员企业进行管理和考核,总部一般无业务管理部门,关注投资回报。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来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管控的主要手段体现为财务控制、法人治理和企业并购行为,是一种分权管控模式。
2、战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以战略规划为主,总部可以视情况设置具体业务部门。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关注集团业务组合的协调发展、投资业务的战略优化和协调,以及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通过对成员企业的战略施加影响而达到管控目的,主要管控手段为财务控制、战略规划与控制,人力资源控制,以及部分重点业务的管理,是介于集团与分权之间的一种管控模式。
3、操作管控型。操作管控型管控模式主要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企业的日常经营运作进行管理,其关注重点包括成员企业经营行为的统一与优化、公司整体协调成长、对行业成功因素的集中控制与管理。这种管控模式下集团主要管控手段包括财务控制、营销/销售控制、网络/技术控制、新业务开发、人力资源等等,是一种集权的管控模式。
二、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
可能每个企业集团的管理人员都在想,以上三种管控模式到底哪一种更适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呢?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主要受行业特点、组织规模、发展战略、企业家领导风格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应深入分析自己在这几个因素上的现状与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管控模式。
1、行业特点。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管理控制上也有所不同。通常情况下如果业务运营单一,不需要成员企业做出太多个性化经营决策的行业,具备实现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那些需要成员企业做出大量个性化经营决策的行业,则需要侧重与分权型的管控模式。举例来说,电力行业是一个高度重视安全性的行业,但业务运营相对较为单一,一座新的电厂投入运营后要确保安全可靠、稳发多供就可以了,而且电力的发、输、配、售都是在瞬间完成的,电厂就是一个生产车间,除了根据调度开停机、设备检修、保障安全生产之外并无其他太多的经营决策,而安全生产又需要严格按照上级公司的指示来进行。因此,发电集团大都实行了集权的管控模式,电网企业对下属的供电企业也实行了相对集权的管控模式,这种管控模式就是由行业特点所决定的。
2、发展战略。发展战略是企业集团对整个集团未来发展的全局性部署,企业的发展战略可以归结为单一业务、相关多元化和无关多元化三种类型。对于单一业务战略的企业集团来讲,所有成员企业都从事同一业务,每个成员企业的管控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复制到其他成员企业,在这种发展战略下集团完全可以对成员企业实行集权式的管控模式,也就是说具备了实行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无关多元化来说,每个业务都有各自不同的行业特点,需要不同的管控模式来适应,因此集团无法对成员企业实行更为紧密地管控模式,分权管控成为必然。同样道理,相关多元化企业集团则可以在集权与分权之间需求平衡。
3、组织规模。组织规模决定了集团总部的管理幅度和范围,在企业集团发展初期,成员企业较少,或者基本分布在同一区域,这种情况下集团有足够的能力对成员企业实行更紧密的集权型管控;而当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时,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越来越多,全部交由集团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决策速度和质量,尤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容易因为决策速度而贻误商机,这就需要集团总部逐步放权,向分权型管控模式过渡。以万科为例,在发展初期万科实行的是集权管控模式,投资的经营权和决策权分离,有限的专家资源全部集中在总部,各地子公司的投资决策、人员、资金和专业性的把握都上报给集团来决策。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区域子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多,同时在全国20多个城市运作40多个项目需要快速反应,依靠集团来一一作出决策根本无法适应竞争日趋激励的行业发展态势,因此万科在2005年对管控模式进行了重大变革,由集权型管控模式向分权型管控模式转变。
4、企业家领导风格。每个人在做出各种决策时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追求决策者对安全感的把握,亦即决策者对管控的紧密程度源于他对局势掌控程度的一种需要。企业家亦是如此,有些企业家善于把握细节,事必躬亲,在集团管控当中体现为集权型管控;而有的企业家则更善于抓大放小,在集团管控中体现为分权型管控。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4167.htm
展开全部
关于集团管控方面的问题,建议你去华彩咨询集团网上看看。在选择集团管控模式方面,他们是这么认为的(资料摘自华彩咨询集团网站)。
谈论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一个不可以回避的话题就是集团管控。传统意义上,集团管控有三种模式:财务型管控、战略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建立有效的集团管控需要充分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这将决定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
选择和建立集团管控模式,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整体规模、集团公司形成历史和企业家精神等等多种因素。下面,我们将从这些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是整个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和部署,一般分专业化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无关多元化战略三种类型。对于高度专业化战略的集团公司来讲,所有成员企业都从事同一业务,每个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管控方式都能够很容易地复制到其他成员企业,在这种发展战略下集团公司完全可以对下属分子公司实行集权程度很高的管控模式,也就是说具备了实行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无关多元化来说,每个业务板块的行业特点、核心能力和商业模式都不相同,其核心能力和资源一般无法进行横向复制和共享,因此应当实施分权程度比较高的管控模式。相关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一般能够共享其核心资源,并对核心能力进行复制,比如家电企业其研发、市场和品牌必须具有共享性,在此情况下,集团公司可以从经营、管理以及价值链上进行必然的集权与分权的界定与协同,追求效益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组织规模从客观事实上决定了集团管控的效率和能力需求。组织规模越大,产业越多,区域分布越广,对集团公司总部能力的需求越强。比如,在集团公司发展初期,成员企业比较少,分布区域也比较集中,文化也比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总部有足够的能力对成员企业实行紧密的集权型管控。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再全部交由集团公司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经营的速度和质量,对集团公司总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集团公司总部逐步放权,向分权型管控过渡,从操作型管控往战略型管控或财务型管控模式方向转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家个性特征。我国集团公司形成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和时代背景。一般的国有性质的集团公司,往往是依靠行政指令而组建,而民营性质的集团公司往往是因为投资人相同而成立,大都是“先有兄弟,再有老子”。这种情形之下,往往是集团公司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之间进行权益博弈的过程,实际上授权的问题,或者由企业家个人管控变成组织管控的问题。因此,集团管控也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管理和决策风格,他对集权和分权的紧密程度的需求也反映了他的个人领导风格和自我需求。有些企业家精力充沛、关注细节,喜欢事必躬亲,在集团管控当中就往往体现为集权型管控;而有的企业家更善于制定规则,能够松放有度,在集团管控中往往体现为分权型管控。一般来讲,国有企业的决策层更倾向于分权型管控,这是因为他们成长于系统的、规范的组织体系中,习惯于有序授权的组织氛围,在成长为集团公司领导者之后也自然的倾向于分权型的管控。而民营企业家则更倾向于集权型管控,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家大多是自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环境注定了企业家对于分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在成长为集团公司之后,也还是倾向于沿用这种集权型管控。
谈论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一个不可以回避的话题就是集团管控。传统意义上,集团管控有三种模式:财务型管控、战略型管控和操作型管控。建立有效的集团管控需要充分考量各方面的因素,这将决定集团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和长远化。
选择和建立集团管控模式,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整体规模、集团公司形成历史和企业家精神等等多种因素。下面,我们将从这些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是整个集团公司未来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和部署,一般分专业化战略、相关多元化战略和无关多元化战略三种类型。对于高度专业化战略的集团公司来讲,所有成员企业都从事同一业务,每个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管控方式都能够很容易地复制到其他成员企业,在这种发展战略下集团公司完全可以对下属分子公司实行集权程度很高的管控模式,也就是说具备了实行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而对于无关多元化来说,每个业务板块的行业特点、核心能力和商业模式都不相同,其核心能力和资源一般无法进行横向复制和共享,因此应当实施分权程度比较高的管控模式。相关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一般能够共享其核心资源,并对核心能力进行复制,比如家电企业其研发、市场和品牌必须具有共享性,在此情况下,集团公司可以从经营、管理以及价值链上进行必然的集权与分权的界定与协同,追求效益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平衡。
组织规模从客观事实上决定了集团管控的效率和能力需求。组织规模越大,产业越多,区域分布越广,对集团公司总部能力的需求越强。比如,在集团公司发展初期,成员企业比较少,分布区域也比较集中,文化也比较一致,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公司总部有足够的能力对成员企业实行紧密的集权型管控。而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管理和协调的事务也越来越多,再全部交由集团公司总部来决策便会影响到经营的速度和质量,对集团公司总部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集团公司总部逐步放权,向分权型管控过渡,从操作型管控往战略型管控或财务型管控模式方向转变。
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企业发展历史和企业家个性特征。我国集团公司形成有着强烈的政治因素和时代背景。一般的国有性质的集团公司,往往是依靠行政指令而组建,而民营性质的集团公司往往是因为投资人相同而成立,大都是“先有兄弟,再有老子”。这种情形之下,往往是集团公司总部和下属分子公司之间进行权益博弈的过程,实际上授权的问题,或者由企业家个人管控变成组织管控的问题。因此,集团管控也应该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个企业家都有自己管理和决策风格,他对集权和分权的紧密程度的需求也反映了他的个人领导风格和自我需求。有些企业家精力充沛、关注细节,喜欢事必躬亲,在集团管控当中就往往体现为集权型管控;而有的企业家更善于制定规则,能够松放有度,在集团管控中往往体现为分权型管控。一般来讲,国有企业的决策层更倾向于分权型管控,这是因为他们成长于系统的、规范的组织体系中,习惯于有序授权的组织氛围,在成长为集团公司领导者之后也自然的倾向于分权型的管控。而民营企业家则更倾向于集权型管控,这是因为民营企业家大多是自创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而这种发展环境注定了企业家对于分权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因此在成长为集团公司之后,也还是倾向于沿用这种集权型管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