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经验所概括出来的全面、系统的理性认识。它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中,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前人有关战争指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总结、补充和完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反映中国革命战争特点和基本规律的战略思想体系。并在建国后保卫国防的斗争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展和深化。
(一)毛泽东对战略概念的含义的规定战略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正确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对战略概念作了科学地解释。他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很明显,按照毛泽东的思想,凡属带有要照顾战争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都是战略问题。他还认为:(1)战略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①这表明,军事战略根据时间和空间等具体条件的决定,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例如世界军事战略,国家军事战略,战役性战区战略等。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将处于一种互有制约的从属关系。就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而言,它主要是中央和各战略区的关系。(2)战略的任务是要正确解决战争指导上一系列重要的计划与实施问题。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然而不仅如此,“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②在战争指导中,对于诸如认识战争形势与特点,找出战争规律,制定战略方针和计划,以及实现战略方针与计划中有关战略目标和主要战略方向的选定,战略阶段的划分,战略转变,武装力量的部署与运用,战场选择,战略后方的组织与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须战争指导者根据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加以判断和解决。(3)战略理论是军事理论的骨干。毛泽东指出: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而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③只有重视对战略理论的研究,才能正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54页。
确认识和把握战争的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指导战争。因此,必须重视学习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军事理论,同时又必须重视从自己的战争实践中去加以考证,吐故纳新,增加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作战中,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完善并趋于成熟的。
1927年秋,以毛泽东为正确路线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工农革命军首先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创建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在斗争实践中根据初期作战经验总结和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作战原则。
这一原则,它“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①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实行了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毛泽东在领导中央红军进行多次的反“围剿”作战中,正确地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正确地规定了有关战略防御中一系列的作战原则。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他又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采用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1936年12月,他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争经验的基础之上,撰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精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实行战略防御的方针和原则,奠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与特点,于战争初期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提出了在正面战场实行“高度的运动战”
和敌后战场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②的战略方针。并在战争实践中顺利地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我军转入敌后战场之后,在整个战略防御中,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故,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经过八年抗战,逐步地转变了战争形势和发展壮大了自己,终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时期,毛泽东通过所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重要军事著作,使其军事战略理论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整个战争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全过程。在战略防御中,毛泽东及时总结各战略区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以打运动战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逐步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当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他又根据我军几十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军的作战理论更加系统化。1948年秋,根据全国战略形势的发展,他及时主持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作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的决战胜利。在指挥各野战军实施战略追击中,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0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1页。
又提出了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尔后回打溃逃之敌的战略方针,迅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建国后,特别是在抗美媛朝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在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及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更新、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三)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②同上书,第2卷,第418页。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的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但却处于进步的时代,而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侵略。由于敌人占地甚广而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许多空虚的地方。为使敌在其后方不得安稳坐占,争取相持局面之出现,并为我战略反攻准备力量,就必须及时地发展和坚持广大的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否则,就不可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全体上讲,游击战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解决战争最后命运的关键仍是正规战争。因此,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
(3)持久胜敌战略。中国的武装革命不能采用速决战,而只能采用持久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特点所决定的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土地革命战争进行了十年,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解放战争在经过一年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四年。从理论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持久胜敌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解放战争初期即和周恩来、刘少奇一起提出了五年左右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胜敌的设想。毛泽东持久胜敌的理论,完全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对中国革命战争四个特点的分析,抗日战中他对敌我双方四个矛盾的分析,都一再强调这些特点和矛盾的存在,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可能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但又不可能很快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从而也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因为,革命战争的坚持与发展,从总体上讲,除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需要时日和需要一个敌消我长的过程之外,还有直接支持和影响革命战争进程的诸多因素,如人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战线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发展与积蓄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的持久过程。
(4)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吸取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思想的精华,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一种战略防御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打破敌之”围剿”,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求得胜利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敌我之间犬牙交错和多种包围的战争形态中,我军经常处在敌数路围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各个击破敌之围攻,以不断壮大军事力量和促使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为战略反攻准备力量。解放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和敌处战略进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是避敌锋芒,机动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力量达到相对平衡之后,则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说明,积极防御战略,虽在不同战争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它的核心思想即攻势防御的原则却是共存的。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第一,他把积极防御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筹划,并通过战略上的“以一当十”和战术上的“以十当一”即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来实现它。第二,在具体内容上,它除了战略防御中的攻势行动这一普遍原理以外,还与战略反攻以至和战略进攻相联系,明确提出: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第三,在夺取政权之后的防御外敌入侵的国防战略中,又提出通过积极防御战略来争取和平环境的实现,明确指出,只有加强国防,才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防止战争。
使积极防御成为指导和平时期巩固国防的军事战略方针。
(5)武力威慑战略。在现代,将“威慑”作为一种战略理论,是在核武器出现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威慑战略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止戈为武”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主张。毛泽东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过“威慑思想”这个概念,但他的威慑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是存在的。
而真正作为一种战略思想,还是在建国后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重要的战略措施与指导上。一是实行全民皆兵。五十年代,毛泽东曾针对国际现实发出号召,在全国实行全民皆兵制度。这在当时我国受帝国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对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犯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二是发展核武器,毛泽东始终认为,原子弹不能解决战争问题,但同时又认为它确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并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因此,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搞一点原子弹,才不致受人家欺负。
我国核战略武器的成功发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制止新的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不能侵略他人。
因此,毛泽东的威慑战略又具有鲜明的正义性、防御性和局部性等待点。
(一)毛泽东对战略概念的含义的规定战略就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它是战争指导者正确运用战争力量和手段达成战争目的的基本方法。毛泽东对战略概念作了科学地解释。他说: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性的东西,很明显,按照毛泽东的思想,凡属带有要照顾战争各方面、各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都是战略问题。他还认为:(1)战略具有不同的层次性。“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①这表明,军事战略根据时间和空间等具体条件的决定,它具有鲜明的层次性。例如世界军事战略,国家军事战略,战役性战区战略等。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将处于一种互有制约的从属关系。就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而言,它主要是中央和各战略区的关系。(2)战略的任务是要正确解决战争指导上一系列重要的计划与实施问题。毛泽东说,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等条件。然而不仅如此,“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②在战争指导中,对于诸如认识战争形势与特点,找出战争规律,制定战略方针和计划,以及实现战略方针与计划中有关战略目标和主要战略方向的选定,战略阶段的划分,战略转变,武装力量的部署与运用,战场选择,战略后方的组织与保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须战争指导者根据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加以判断和解决。(3)战略理论是军事理论的骨干。毛泽东指出:研究军事的理论,研究战略和战术,研究军队政治工作,不可或缓。“而战争和战略的理论则是一切的骨干。”③只有重视对战略理论的研究,才能正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7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7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54页。
确认识和把握战争的基本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指导战争。因此,必须重视学习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军事理论,同时又必须重视从自己的战争实践中去加以考证,吐故纳新,增加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二)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国内外强大敌人的长期作战中,随着中国革命战争的深入发展,逐步形成、完善并趋于成熟的。
1927年秋,以毛泽东为正确路线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工农革命军首先在国民党统治薄弱的井冈山地区创建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并在斗争实践中根据初期作战经验总结和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作战原则。
这一原则,它“包举了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的两个阶段,在战略防御时又包举了战略退却和战略反攻的两个阶段。”①1930年夏,中国工农红军实行了由游击战向游击性运动战的战略转变。毛泽东在领导中央红军进行多次的反“围剿”作战中,正确地提出了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并正确地规定了有关战略防御中一系列的作战原则。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后,他又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采用高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1936年12月,他在总结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战争经验的基础之上,撰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精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实行战略防御的方针和原则,奠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的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抗日战争的基本形势与特点,于战争初期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提出了在正面战场实行“高度的运动战”
和敌后战场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②的战略方针。并在战争实践中顺利地实现了从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我军转入敌后战场之后,在整个战略防御中,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战略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故,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的战略方针。经过八年抗战,逐步地转变了战争形势和发展壮大了自己,终于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时期,毛泽东通过所撰写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等重要军事著作,使其军事战略理论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并趋于成熟。
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得到全面发展和完善的时期。整个战争经过了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决战和战略追击的全过程。在战略防御中,毛泽东及时总结各战略区的作战经验,提出了以打运动战和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逐步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权。当我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他又根据我军几十年的作战经验,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使我军的作战理论更加系统化。1948年秋,根据全国战略形势的发展,他及时主持党中央、中央军委召开会议作出了战略决战的决策,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略性战役的决战胜利。在指挥各野战军实施战略追击中,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20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441页。
又提出了采取远距离包围迂回,尔后回打溃逃之敌的战略方针,迅速取得了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
建国后,特别是在抗美媛朝战争中,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在对现代战争的指导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在理论上亦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在保卫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又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及时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也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在更新、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三)基本军事战略思想基本军事战略思想,主要是指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长期指导作用和根本指导意义的,成系统而又互有联系的军事战略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1)根据地战略。根据地作为一种战略思想,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条件下发生和形成的。中国革命战争在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总战略的指导之下,根据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特点,认为革命的胜利可以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同时,也避免在革命力量还弱小时去和强大的、占领中心城市的敌人作决定性胜负的作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必须把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借以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去争取全部胜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先后在全国主要是南方诸省建立的各个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在敌后建立的十余块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发展成解放区。都从实践方面说明了它所具有的战略地位。毛泽东从理论上亦先后提出:“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建设政权的”①一套办法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必须这样才能促进全国革命的高潮;抗日战争必须争取在敌后创建十个战略支点,即十块大的敌后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②他多次强调在游击战争的领导者们的头脑中,必须驱逐流寇主义思想,确立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实行波浪式的推进政策,依靠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由此可见,根据地作为一种基本战略思想,它具有三方面的战略意义:第一,它是进行革命战争的立足点和战略支点,没有这种立足点和战略支点,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可能站稳脚跟,并得以逐步推进和发展;
第二,它是支持长期革命战争,为前方提供人力物力补充的重要的战略基地。
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
第三,它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必不可少的战略步骤,是这条战略道路的起点和基石。
(2)游击战争战略。毛泽东的游击战争战略,既是一种战略作战形式,又是一种基本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在中国革命战争长达二十二年历程中就进行了十八年的游击战或游击性的运动战;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曾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论述,要求全党全军把游击战争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中国革命战争和人民的武装力量,要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壮大起来,主要地就是要在中①《毛泽东选集》第卷,第98页。
②同上书,第2卷,第418页。
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托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开展以农民为主的人民游击战争。在抗日民族革命战争中,由于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但却处于进步的时代,而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侵略。由于敌人占地甚广而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下了许多空虚的地方。为使敌在其后方不得安稳坐占,争取相持局面之出现,并为我战略反攻准备力量,就必须及时地发展和坚持广大的敌后人民游击战争,否则,就不可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从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全体上讲,游击战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解决战争最后命运的关键仍是正规战争。因此,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把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
(3)持久胜敌战略。中国的武装革命不能采用速决战,而只能采用持久战。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特点所决定的又一个重要的战略指导思想。从实践上看,土地革命战争进行了十年,抗日战争进行了八年,解放战争在经过一年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了四年。从理论上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持久胜敌思想,抗日战争时期明确地提出了持久战的理论,解放战争初期即和周恩来、刘少奇一起提出了五年左右或更长一点的时间胜敌的设想。毛泽东持久胜敌的理论,完全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来的。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对中国革命战争四个特点的分析,抗日战中他对敌我双方四个矛盾的分析,都一再强调这些特点和矛盾的存在,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有可能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但又不可能很快发展和战胜其敌人,从而也就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因为,革命战争的坚持与发展,从总体上讲,除了军事力量的发展壮大需要时日和需要一个敌消我长的过程之外,还有直接支持和影响革命战争进程的诸多因素,如人民群众的动员与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战线的建设和战争力量的发展与积蓄等。都需要一个长期的努力和发展的持久过程。
(4)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吸取古今中外积极防御思想的精华,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国革命战争特点的一种战略防御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弱小的红军在强敌进攻面前,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在于如何保存力量,待机破敌,打破敌之”围剿”,在保证生存的基础上求得胜利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敌我之间犬牙交错和多种包围的战争形态中,我军经常处在敌数路围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各个击破敌之围攻,以不断壮大军事力量和促使根据地的扩大与发展,为战略反攻准备力量。解放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和敌处战略进攻的情况下,积极防御的主要任务,是避敌锋芒,机动作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在逐步掌握战略主动权和战略力量达到相对平衡之后,则适时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进攻。中国革命战争的整个发展过程说明,积极防御战略,虽在不同战争时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它的核心思想即攻势防御的原则却是共存的。毛泽东的积极防御战略理论,有着十分深刻的含义:第一,他把积极防御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筹划,并通过战略上的“以一当十”和战术上的“以十当一”即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来实现它。第二,在具体内容上,它除了战略防御中的攻势行动这一普遍原理以外,还与战略反攻以至和战略进攻相联系,明确提出:积极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第三,在夺取政权之后的防御外敌入侵的国防战略中,又提出通过积极防御战略来争取和平环境的实现,明确指出,只有加强国防,才能抵御帝国主义侵略,防止战争。
使积极防御成为指导和平时期巩固国防的军事战略方针。
(5)武力威慑战略。在现代,将“威慑”作为一种战略理论,是在核武器出现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威慑战略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止戈为武”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主张。毛泽东本人并未明确提出过“威慑思想”这个概念,但他的威慑思想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是存在的。
而真正作为一种战略思想,还是在建国后随着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重要的战略措施与指导上。一是实行全民皆兵。五十年代,毛泽东曾针对国际现实发出号召,在全国实行全民皆兵制度。这在当时我国受帝国主义包围的形势下,对制止帝国主义的可能侵犯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二是发展核武器,毛泽东始终认为,原子弹不能解决战争问题,但同时又认为它确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并具有强大的威慑作用。因此,他明确提出,我们必须搞一点原子弹,才不致受人家欺负。
我国核战略武器的成功发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制止新的战争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我们不能侵略他人。
因此,毛泽东的威慑战略又具有鲜明的正义性、防御性和局部性等待点。
上海华然企业咨询
2024-10-23 广告
2024-10-23 广告
上海华然企业咨询有限公司专注于AI与数据合规咨询服务。我们的核心团队来自头部互联网企业、红圈律所和专业安全服务机构。凭借深刻的AI产品理解、上百个AI产品的合规咨询和算法备案经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算法备案、AI安全评估、数据出境等合规服务,...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华然企业咨询提供
2016-08-30
展开全部
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军事思想来源于人类的军事实践,同时又给人类的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
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四、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
一、为认识军事问题提供基本观点。
二、为进行军事预测提供思想方法。
三、为从事各项军事实践活动提供全局性指导。
四、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军事思想指导着一个国家的军备和战斗力量的发展,因为军事思想的正确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在未来的战争中的胜负,所以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先进军事思想的国家就像没有先进雷达的战斗机,军事思想是对未来战争从战略到战术的全方面的考量,比如除了海陆空三军的发展外,思考未来的天军发展将选择哪些重要的突破方向,如何防止敌方的突然袭击以减少损失,以及在战时国民将怎么样的生存下去,减少战斗伤亡等等.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最典型的是二战期间的波兰战役,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古德里安的回忆录
如果是战术研究,可以找朱可夫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例
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可以参考,盟军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削弱、欺骗伊军,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这标志着着新的军事理论的运用,“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如果是战术研究,可以找朱可夫在二战期间的一些战例
第一次海湾战争也可以参考,盟军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削弱、欺骗伊军,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这标志着着新的军事理论的运用,“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思想指导;“富国强民”、“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地位就是有国家意识和保护意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