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大学生舍己救人 20

我想要一篇文章。。。。谢谢~... 我想要一篇文章。。。。谢谢~ 展开
 我来答
无为国学哲学
2022-03-21 · 聚古今之智,集中西之长振兴国学,光大哲学
无为国学哲学
采纳数:317 获赞数:36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谈舍己救人》 

舍己救人的新闻,屡屡见于报端。那些英勇的事迹,确实令人感动,让人钦敬,也往往被媒体大肆宣扬。

然而,在感动和钦敬之余,我也常常思索:舍己救人,是否可取?

实际上,绝大多数因救人而牺牲的英烈,生前并非抱着舍命的决心:其死亡,乃出于意外,而非必然。

每每听闻此类消息,心中不免有些惋惜。冷血,则见死不救;热心,则临危易乱。热心之人,若不具冷眼,在助人脱险时,容易遇险。

义者当仁不让,仁者于心不忍——我希望仁义之士,在救援之前,先定心静神,考虑下自身的安危。若凶多吉少,宁可袖手旁观,也不要以身犯险。

救人而不存己,乃一命换一命:等于没救;不如不救。

所以,那些明知救人而难以自存,甚至必死无疑的人,并不值得效法。譬如:徒手接住高空坠落的人;不会水的,却下水救人;在浓烟中,把消防面罩取下让人。——这些事迹,也不值得宣扬。

对此,孔子也是持反对意见: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出自《论语·雍也》)

为便于理解,姑且用直白而透彻的话,进行翻译。宰我问道:“对于仁人,如果告诉他:有仁人掉进井里。他会舍己救人吗?”孔子答:“何必如此呢?君子可以尽力施救,但不会舍命相救……”

其实,老子有句名言,经典之至;只可惜许多人悟不透,枉送了性命: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仁义礼,此高低之序。故礼备不如义重,义重不如仁深,仁深不如德厚,德厚不如道高:为人如此,处事亦然。

德厚者重身,道高者庸行。一命换一命,乃为取仁取义之举,却是不道不德之行。所以,道高德厚的人,对此不屑一顾。

世事如棋,有局中和局外之分。局外之人,将局中人换出,去下必输的棋,实无必要,也不应当。

救人不可舍己,济世不必倾家。若救人而需人救,济世而需世济,虽是高风亮节,却非明智之举。

取个名爷想半天
2011-06-26 · TA获得超过154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5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14万
展开全部
没挂是英雄,挂了是烈士,没有能力就千万别装大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假了真了
2011-06-26
知道答主
回答量: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个文章你自己去写啦。不过你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这是一种美德,见义勇为是人人提倡的。二,值得吗?如果以位很有前途的大学生为了救一位老人或一位小孩而死了,对于社会来说,价值高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秋雨折腾梧桐
2011-06-26 · TA获得超过55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2009年10月24日,在古城湖北荆州,为救两名落水少年,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被江水吞没,英勇献身。事件经众多媒体报道后,在荆州、在湖北、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和关注,也再一次引起“价值观”与“道德观”之争,再联想到1982年的张华事件,一场关于“大学生舍身救人到底|‘值不值’”的讨论再度成为一时间的舆论热点。
由一次救人行为引起的价值观争论,特别这种由大学生救人牺牲而引发的关于“值不值”的争论,这次不是第一次,估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一旦开始总会引来不少人的关注,不同的人表达出不同的看法,众多媒体“推波助澜”使其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热点话题。在我看来,这种“大学生救人牺牲到底‘值不值’”的争论以及类似的各种关于“救人牺牲‘值不值’”的讨论不值得进行,更不值得参与,这种救人牺牲“值不值”的计算根本不应该是我们所关注和关心的。正如《沈阳晚报》发表评论文章所指出的,探讨“值不值”是对牺牲大学生的亵渎,我想还可以说的重一点,这种“值不值”的讨论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英雄及其义举的侮辱。
这种“值不值”的讨论不值得进行,因为这种“值”与“不值”的比较根本就无法进行。首先,谁能预测如果去救援会不会有牺牲,又会牺牲几个;其次,在分秒必争的危机关头谁又能设计出既可以救人又可以确保自己安全的的方案。能做到这两点的人,恐怕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
这种“值不值”的讨论不值得进行,因为它根本不会有结果,恐非口舌而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值”,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发现有人遇到危险,无论这种危险是什么性质的,无论这种危险有多么严重,也不管自己到底有没有救助的能力,都要一往无前、奋不顾身的“冲上去”呢?这样一来,可能不仅救不了别人反倒是先使自己陷入危险,成了新的救援对象,给救援工作增加新的负担,间接的加重了他人的危险,这种做法既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更有可能给别人造成新的危害,无异于对人类最宝贵之根本——生命的蔑视。既然“值”不可取那就选择另一种答案吧——“不值”,可是如果选择了“不值”是不是就意味着无论遇到什么人处于什么样的危险中都不施以援手了呢?无论这危险如何,也无论自己如何,总会有些危险,总排除不了有牺牲的可能,所以就理直气壮的袖手旁观、见死不救,因为谈论的答案是“不值”。这样一来,我们的社会必将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更何谈“和谐”二字,最终只能是每个人都深受其害。
抛开这“值”与“不值”两种答案之间这种无谓的博弈,生命与生命也是无法用交易来衡量、交换的。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根本,无法用加减乘除的方法来做数量上的计算,人生的价值也不能拿些外在的东西来衡量。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习惯了用交易、交换的思维考虑问题,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总喜欢计算一下——值不值,比较衡量上一番。于是,对于湖北荆州三名90后大学生,为营救落水男童而牺牲的事,就有人要站在交易的角度审查一番,开始考虑三命换两命值不值,大学生换小学生值不值……。试问,作为人类最宝贵之根本的生命是可以这样用交易来衡量的吗?当然不是,生命是无价的,不能用数量和培养成本来比较衡量,更不能像商品买卖那样进行量化的交换。两个人的生命与三个人的生命孰轻孰重?大学生的生命与小学生的生命孰轻孰重?回答只能是都重要,都必须爱护,生命不是算术,更不是做生意,不该用几个换几个来做值不值的讨论,用一种交易的眼光来看待救人“值不值”岂不是诋毁了生命的圣洁与宝贵。
奋不顾身去营救两名遇险的儿童,那一瞬间的直觉与行为是对厚重生命的珍惜,是生命对生命的呵护,是生命对生命纯粹的爱,是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格品质,是源自人性光芒的生命本能,是良知使然,是精神使然。正如《沈阳晚报》就此所发表评论文章指出的,人总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即便是为此作出牺牲,做些看上去“不值”的事情。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敬意,而不是用怀疑的目光来亵渎他们。文章还提到,这让我们想起了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若以值不值的角度来看,拯救瑞恩绝对是不值,要为一个人而牺牲好多人。可是,即便是在生命至上、私权张扬的美国,其主流价值观念也是推崇牺牲精神的。
错,要是仅仅从表面上看用三个大学生的牺牲换来两名小学生的存活,貌似有点亏了,貌似有些不值,但是这壮举背后的精神价值却是无法估量的,须知:精神上的超越是无法用世俗的所谓“价值”来衡量的,也永远比所谓“价值”高贵无数倍。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这样的自然规律,三位大学生年轻的生命虽由此完结但其人生却已永恒。英雄们的故事足以感动13亿中国人,足以震撼我们每个人可能滑向麻木冷漠的心灵,足以影响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在功利思想越来越盛行的当今社会,这感动、这震撼、这影响,其社会意义何其之大、其人生价值又何其之大——无价!
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他们把恢宏的大爱献给别人人,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整个社会尤其是为我们大学生树起一面精神的旗帜,一座人格的丰碑,成为我们新的榜样。正如网友留言所说的,他们不仅救起了两名落水的少年,更重要是还“救”起了是整个一代人的精神。他们的事迹与2008年无数中国青年在一些列重大事件中的表现汇同到了一起,将曾经有过的对于80后、90后的怀疑、争议一扫而光,证明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是堪当大任、值得托付的一代,是能够承载祖国未来的一代。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1-06-26
展开全部
那得看是因为 无知的牺牲 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