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死刑到底有多?的头图

清末民初,死刑到底有多?

2020-09-03  |  龙源期刊网 收藏(0)  | 

清末民初,死刑到底有多残忍

1907年7月14日,秋瑾被捕。第二天,浙江山阴县(民国后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县令李钟岳初审,让秋瑾写供词。秋瑾去意已决,提笔写下一句绝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

历史上的诗歌仅仅一句的不多,都大有深意。秋瑾被捕是自己求死,她本来是可以逃走的。既然死都不怕,她愁什么呢?

临刑,秋瑾坦然提了三条要求,为她的愁作了注解:一、准写家书诀别;二、勿枭首;三、勿褫衵衣。意为希望留遗书;保留全尸;不要剥夺内衣。

原来,秋瑾是想在告别人世的时候能保持人的尊严、特别是作为女性的尊严。这就是秋瑾愁的原因。

李钟岳违抗上命,私自应允了二、三条,使得秋瑾安然赴难。过后,李钟岳被撤职,终因秋瑾死难的事负疚自杀。

秋瑾就义后,仍然被“暴尸道路”,以示泄愤,后被亲友葬于杭州西湖边。这样的结果,清朝官吏并不满意。满人御史常徽上疏,“请夷其冢”,慈禧照准。这便是要让革命者死无葬身之地。

清代死刑残忍至极

雍正十年(1732),身为湖北主考官的俞鸿图在主持湖北科考的时候泄露考题,被腰斩。

俞鸿图被斩没毛病,问题在于执行死刑的方式太恐怖。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刑罚过于残忍。从此,雍正废除腰斩一刑。

《大清律例》规定,死刑二:绞、斩。但在司法实践中,还有一种更残酷的刑罚:凌迟。凌迟作为一种刑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辽史记载作为正刑列入法律,此后被各朝代沿用。

清代《皇朝通典》八十卷,“死刑之最重者为凌迟、为枭示(枭首示众)”。具体到怎么执行,《大清律例》“二罪俱发以重论”下条例:“凡两犯凌迟重罪者与处决时加割刀数。”

简单说,清朝死刑有三种执行方式:绞刑、砍头、凌迟。凌迟虽然没有在《大清律例》中列为死刑方式,但在实践中却作为重罪死刑的执行选项之一。从历史记载中看,凌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身体被肢解为几大块;一种是要承受千刀以上。无论哪种,都令人毛骨悚然。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后,维新派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外逃,慈禧太后难泄心头之恨,便下令从速处死了“戊戌六君子”。为了震撼人心,在处决谭嗣同时,慈禧专门交待使用名叫“大将军”的钝刀,很多人说谭嗣同被砍了几十刀才断气,据现场看行刑的人回忆:“这哪里是砍人,分明是锯头!一刀刀锯了下去!”其中惨烈,令人心痛!

实际上,死刑之外的笞、杖、徒、流,就像《水浒传》里描写的一样,每种刑罚都可以合法地致人于死。

据《湖南省志·人物志》记载,1903年,长沙人沈荩因从事革命活动在北京被捕。

“刑部奏,审明会匪沈荩即沈克諴(xián)。照章定拟。得旨,万寿期内,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毙杖下。”“六月初八日,备受酷刑,先以竹鞭捶打,至4时之久。血肉横飞,惨酷万状,最后被绳索勒死。”

沈荩死于7月31日,农历六月初八。因为光绪生日是六月二十八,所以农历六月也叫万寿月,按惯例,本月不执行死刑。慈禧出于对革命者的仇恨,懿旨杖毙沈荩。

晚晴时期,旅华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爱好旅行和摄影,有意识地保留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场景。沈荩唯一的一张照片就是莫理循拍的,莫理循在沈荩的照片背后下方手写英文“沈荩”二字,上方手写英文:“沈克威(注:威为諴的误笔),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莫理循诅咒道:“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慈禧太后!”

沈荩所受的残忍刑罚,震惊中外。当时正好发生《苏报》案,清廷一直要求引渡章太炎等人。沈荩的死因,使租界当局拒绝将在押的《苏报》众人引渡给清廷。

沈荩事件后,清政府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1905年4月,推行新政过程中,清廷终于下诏废止凌迟、枭首、戮尸三项,对人犯和尸体的侮辱行为被取消。但是,这三项酷刑仍然存在于现实之中。例如,1907年辛亥先烈徐锡麟就义之时,就惨遭“先挖心,后斩首”,“剖心致祭,暴尸郊外”。

辛亥以后死刑刀枪并用

晚清以降,新军代替了持冷兵器的八旗军、绿营兵,火器成为新的死刑执行工具,而被刽子手用惯了的杀人屠刀则继续使用。

江苏淮安府山阳县周实、阮式响应武昌起义宣布山阳光复。1911年11月17日二人被山阳知县姚荣泽谋杀,周实被“连发七枪,遂被害”,阮式亦被捕,“刳(kū)腹剖胸而死”。

武昌首义时,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遭清军砍头。《汉口日报》1911年10月11日报道:“夜间曾经突然搜捕革命党人,结果捉得28个嫌疑犯,有军人也有老百姓。其中匪首三人被判处死刑,并且已在清晨斩首于总督衙门外面。”

袁世凯上台后,利用武力排除异己。武昌首义的领导人蒋翊武坚定反袁。蒋翊武被捕后,袁世凯电令:“着将蒋翊武就地枪决。”

1913年9月9日,“蒋着纺绸衫裤,端坐于大红毯上,作最后一次之演讲,宣传革命真理,慷慨激昂。听众为之动容,甚而有失声痛哭者,行刑士兵凝神静听,迟迟不开枪,排长某见状惊惧,恐生他变,遂出手枪向蒋身后击之”。蒋遂殉国,时年不足29岁。

1923年2月7日,二七大罢工领袖、共产党员林祥谦被吴佩孚的大刀队抓到汉口江岸车站,并被绑于电线杆上。军官逼迫林祥谦下达复工命令,林祥谦断然拒绝,敌人在他左肩砍了一刀,再问:“上工不上327”林祥谦抗声说:“不上!”军官命令再砍一刀,“你到底下不下上工命令?”“頭可断,工不能上!”林祥谦终被乱刀砍死,其余被抓的13人死于乱枪。

清代正在受罚的犯人

以上案例,让人看到那个时代的残忍。而事物的另一面恰恰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谭嗣同、秋瑾、沈荩、徐锡麟、林祥谦等先烈,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毅然赴难,仿佛黑夜里的血色曙光,照亮了一个新的文明世界。

作者:郑春

来源:文史博览?文史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1 点个赞吧 赞(0)

关注作者

头像
龙源期刊网
龙源利用最新的互联网和数字化手段提升中国期刊的竞争力,优质版权内容的聚合平台...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