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只“巨兽”现身大兴安岭!我国的保护动物,美国为何定期猎杀?的头图

3只“巨兽”现身大兴安岭!我国的保护动物,美国为何定期猎杀?

2022-01-28  |  科学黑洞 原创 收藏(0)  | 

地球上的生物有37亿年发展演化史,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演化,虽然经过了大大小小二十几次的物种灭绝事件,但到今天为止仍然存在700-800万个物种,它们分布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之间存在一种紧密稳定的制约关系,相互之间形成食物链食物网,既可以成为其它动物的天敌,同时还会对一些物种进行猎捕。

正常情况下,很多物种都可以自主地在自然界中维持稳定的数量,除非自然环境的改变,让这某些物种无法再适应环境,这也意味着它们将要被自然环境所淘汰,这就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但是有人类的参与下,主动或者被动的导致了很多物种走向衰落甚至灭绝,而这就是“保护动物”的真正意义。

人类的不断发展扩张,占据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这导致野生动物走向衰败,这就是被动的行为。除此之外,为了满足人类自己的私欲,食物也好、猎奇也罢,主动偷猎一些野生动物,例如动物的皮毛、鲨鱼翅或者熊掌等等,这些行为是主动的导致野生动物减少。

因此说让一些关键性的物种成为保护动物至关重要,尤其是一些旗舰物种,还可以罩着生存领地的其它生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只“巨兽”现身大兴安岭

近日,在我国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工作人员利用红外线热成像无人机近距离监测到三只巨兽,它们就是驼鹿,地球上现存的最大鹿科动物,同时也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平常很少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驼鹿在我国主要就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因为它们天性耐寒,并且喜欢栖居在森林中,因此说大兴安岭地区是它们很好的生存栖息地。

驼鹿在我国分布极其稀少,2016年工作人员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现了6只驼鹿,从体型上来看它们就是一大家子在出行,镜头前的是驼鹿父母,身后的是四个孩子。那一次驼鹿的发现,实际上是我国时隔半个多世纪首次发现野生驼鹿,因此说这种最大的鹿科动物在我国是非常珍惜的物种。

在生物学分类上驼鹿是鹿科-驼鹿属下的成员,共包含欧亚驼鹿和北美驼鹿两个物种,同时因为具体的生存环境差异,驼鹿又分成8个亚种。其中欧亚驼鹿包括:乌苏里江驼鹿、雅库特驼鹿、堪察加驼鹿以及指明亚种,而北美驼鹿包括怀俄明州驼鹿、阿拉斯加驼鹿、北美西部驼鹿和北美东部驼鹿。

无一例外,它们都是体型高大的鹿科动物。

当驼鹿成年后,它们的身长可以达到2.6米,而肩部高度在1.6-2.4米,这是非常夸张的数据,设想一下姚明站在驼鹿面前或许是等高的。其中北美驼鹿体型要更大一些,平均重量都在600公斤以上,最大的有达到1吨。

为何美国定期猎杀驼鹿?

这种动物在我国比较少见,但是在地球的另外一半美国却非常常见,因此这也决定了它们的不同结局,驼鹿在我国是一级保护动物,而在美国驼鹿会被定期的进行猎杀。因为地域不同分布数量不同,政策也有差异性,一个保护一个定期猎杀都是从实际情况出发确定的。

简单来说就像是亚洲鲤鱼,这算是一种入侵物种,在北美它们体型硕大,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而鲤鱼在我国是经常登上餐桌的,是供不应求的。

驼鹿在北美面对被猎杀结局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它们的数量众多,尚不需要人类发起保护,同时它们的存在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影响。

在美国的一些公路上,经常会发生这样的局面,几只驼鹿并驾齐驱的行走在公路上,有时候商务车不及时很可能就会直接撞击上,车辆高速行驶撞击到动物身上后果也并不容忽略。例如我国的著名演员谢大脚的扮演者,就是因为车辆高速撞击到拦路的骆驼身上,最终殒命。

而类似的事件,在美国发生的概率更加高一些,只不过从骆驼换成了驼鹿。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驼鹿那种身型,肩部高度有的时候超过2米,而整体重量多集中在身体上,而四肢相对来说要更加纤细。这就像你开车高速撞击到像踩着高跷一样的驼鹿身上,它们非常重的身体直接积压在车辆的前挡风玻璃上,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美国会定期的清理驼鹿,尤其是在公路附近活动的驼鹿。

说在最后

这种巨大的鹿科动物生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它们可以横跨20公里宽的海峡,甚至可以进入5-6米深的水底觅食,体型巨大但奔跑速度飞快。在我国由于其物种数量稀少,必须要进行保护,而如果数量过多的时候它们就需要被定期的猎杀了,毕竟会影响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减小它们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因此说无论是保护还是定期猎杀,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决定。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1 点个赞吧 赞(0)

关注作者

头像
科学黑洞
宇宙包罗万象 我们要科学看待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