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上有安全座舱吗?黑匣子在机尾,那是否代表机尾更加安全?的头图

飞机上有安全座舱吗?黑匣子在机尾,那是否代表机尾更加安全?

2022-04-07  |  科学黑洞 原创 收藏(0)  | 

1903年12月17日由莱特兄弟制造的“飞行者1号”开始试飞,最好的成绩是飞行260米滞空59秒。也正是从那天开始,人类要真正的开始飞天梦。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出行坐飞机已经是常态,尤其是远距离的航行,很少有交通工具在速度上可以和飞机媲美。同时飞机也是被认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它出现事故的几率相对于地面上的汽车要小,但是众所周知飞机失事后死亡率较高,很多时候接近于百分之百。

这也让很多人开始害怕坐飞机,一直以来就有关于关于飞机失事后生存率较高座舱的讨论,很多网友认为飞机尾部的座位要比飞机头部更加的安全,这种说法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位置幸存说”的由来

对于地面上的交通工具来说,我们普遍认为坐在车辆的后半段要更加的安全,尤其是相对于最危险的副驾驶位置,这个观点大部分人是认同的。毕竟发生交通事故,很多时候都是车头发生碰撞损坏。当然在一些特殊的事故中,车尾部也并不一定就是绝对安全的,需要考虑很多的因素。

那么对于飞机这个大型的交通工具来说,“位置幸存说”真的存在吗?

戴维·诺兰是美国的航空学专家,他坚持认为飞机上存在更加安全的区域,戴维·诺兰在2007年通过分析20起发生在美国的空难,这些空难都满足至少有一人丧生以及至少一人幸存的特点。这位航空专家通过数据统计总结出,在飞机尾部以及靠近过道的位置,要比机舱前部以及靠近机窗的位置更加的安全。

当然还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飞机尾部、机翼附近以及机舱的前部要更加的安全。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确认和证实。

很多航空学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位置幸存说”,因为飞机失事的死亡率极高,在任何位置几乎都面临着同等危险的情况。因为飞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等等情况,让这种交通工具只要出现事故,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美国的航空学专家约翰·埃金说过这样一句话:不存在“位置幸存说”,也不存在“空难幸存模式”,只要当空难发生,那么是否幸存下来只能看运气,决定在飞机失事后幸存下来的关键因素,就是自己座位和实际撞击部位的距离。

飞机出现事故后,空中解体是最危险的,因为在这种情况所有的人都将面临着最可怕的自由落体,肉体凡胎自然是扛不住数千米高空坠落和猛烈撞击,尤其是当高度在6000米以上的时候,还要面临低温缺氧的环境。

当然飞机失控后它最终会高度坠落,或许是滑行着“腹部”坠地,或许是死亡俯冲的形式头部坠地等等,轻微的情况下自然是距离撞击点位置越远越好,但如果是严重的情况,这个距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飞机失事高速撞击地面或者海面上,设想一下当飞机这个钢铁巨物都已经七零八落,那么对于乘客和机组人员来说自然是更加抵抗不住这样撞击的。

那么在飞机上坐在什么位置意义都不大了,因此说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座舱,无论是头等舱还是飞机尾部不存在安全性的差异,最多就是空间大小不同而已。

飞机失事后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还率相对于地面交通工具来说的确相对较低,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虽然很多专家或者权威机构认为,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空难后较高的死亡率,依旧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在空难刚刚发生之后。

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地球村,你在地球的这头,我在地球的那头,通过速度飞快的交通工具,可以实现快速的交流互通,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黑匣子为什么在机尾?

飞机失事后生还率较低并且破坏性较大,因此对于飞机失事原因的分析就存在一定难度,既没有物证也没有人证,而黑匣子的存在却可以帮助调查人员情景再现,让大家知道飞机失事前一段时间的真实情况。

一般飞机上都有两部黑匣子,一个是记录机舱内飞行员对话的,一个是记录飞机飞行相关数据的,例如飞行速度、飞行角度、加速度、燃油以及飞行高度等,大约将近30个关键数据。而话音记录器也能保证断电前2个小时的记录。这些数据保存在坚硬的外壳内,飞机失事后除了现场救援外,最重要的就是寻找黑匣子。

而把黑匣子放在飞机尾部也很好理解,是因为飞机尾部在飞机失事后受到的冲击较小,更加有利于保护黑匣子少受损伤,换个角度来考虑就是对黑匣子本身“抗造”能力的二次加强。从黑匣子的角度来考虑机尾相对受冲击一定会小一些,但如果是人的话,小的这些冲击也完全没有意义了。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机头撞击是100,机尾撞击是80,黑匣子可以承受的撞击是90,这种情况自然是要把黑匣子放在机尾,而人类可以承受的撞击或许不大于10,那么在飞机上任何位置其实都是一样的。(这里的数字没有实际意义,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

所以说乘坐飞机选择机尾还是机舱前部很多时候是看自己的腰包鼓不鼓,而不是看坐在那里更安全。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关注作者

头像
科学黑洞
宇宙包罗万象 我们要科学看待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