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回归盛唐西周?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北方多雨!雨带真北移了?的头图

真要回归盛唐西周?国家气候中心:汛期北方多雨!雨带真北移了?

2022-04-27  |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原创 收藏(0)  | 

2022年4月1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气候中心向社会公众发布了2022年汛期全国气候趋势预测意见:

预计今年汛期(5月至9月)我国气候状况总体为一般到偏差,旱涝并重,区域性、阶段性的旱涝灾害明显,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偏多,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全年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接近常年到偏多。

今年夏季(6月至8月)主要多雨区位于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华北、华东北部、华中北部、西北东部、西南北部等地,次要多雨区位于华南南部、西南南部、西藏南部,局地发生极端性强降水的可能性较大。

另外发布会还公布了对我国其他地区气候以及降水的分布预测,不过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就有些坐不住了,因为6月份的汛期降水出现在了相对比较干旱的北方,结合2021年新疆沙漠暴雨,河南暴雨等诸多北方降雨的新闻,难道雨带真的北移了吗?

《自然》论文:全球变暖,雨带向两极偏移

雨带北移,回归盛唐西周,这说法来自2019年的一个帖子,说的是中国的雨带正在大幅度北移,未来塞北变成江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而这个帖子也因为回归大唐盛世、甚至是西周时代也有可能的描述而受到追捧,那么究竟是真的吗?

准确地说“雨带北移”这说法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早在2021年1月18日,《自然-气候变化》期刊上就发表过一篇如下标题的论文:

《Zonally contrasting shifts of the tropical rain bel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热带雨带响应气候变化的纬向对比变化》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博士后研究员安东尼奥斯·马马拉基斯(Antonios Mamalakis)是主要作者,他的团队通过来自27个最先进的气候模型的计算机模拟数据,并输入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后对热带雨带对未来情景的反应进行评估,得出了如下惊人的结论:

气候变化将导致热带雨带(赤道附近的一个窄带强降水带)的区域不均匀移动,其表现为雨带在东半球部分地区向北移动,但在西半球地区将向南移动。

“我们的工作表明,气候变化将导致地球热带雨带的位置在覆盖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两个纵向区域中向相反方向移动,这一过程将对世界各地的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产生连锁反应,”

安东尼奥斯·马马拉基斯如是说,而论文的合著者,UCI地球系统科学Ralph J. & Carol M. Cicerone主席James Randerson则补充称:

“在亚洲,由于气溶胶排放量减少、喜马拉雅山冰川融化以及气候变化导致北部地区积雪减少,将导致大气升温速度快于其他地区”

雨带会向这种上升气流加剧的方向移动,另外它在东半球的北移与气候变化的这些预期影响是一致的,而北大西洋湾流洋流的系统性减弱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从而导致整个西半球的热带雨带向南移动。

北方降雨增加:雨带真的北移了吗?

雨带北移居然是真的,但这篇论文是在2021年发表的,显然那个帖子的作者不可能知道以后的事情,能在《自然-气候变化》发表论文,也是有可信理由的!但作者在这之前就能轻易得出这个结论,那么一定有显而易见的事实正在发生,我们能找到这样的证据吗?

西北降雨量真的在增加

那个帖子中的描述真的非常诱人:

...降水不但过了秦岭,穿越青藏高原了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并且在新疆两大盆地下雨已经保持3年了。

现在新疆的植被,以一年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在狂奔,内蒙古的植被,今年的速度是四十公里的速度在狂暴的恢复,黑龙江的林区开始出现大量的肉植阔叶,就在三年内,肉植阔叶又一次出现在了黑龙江。

降水过了秦岭了,如果能保持10年,黄河就会变清了啊,黄河流域最近三年,河套的植被也开始恢复了,

当然口说无凭,而且这种文字描述极尽夸张之能事,种花家向来是持有三分怀疑态度的,那么北方降水增加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呢?

种花家查阅了相关文献,发现在ScienceDirect上有一篇论文,说的就是中国从1960~2010年西北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Why does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show a significant increasing trend from 1960 to 2010?

为什么1960-2010年西北地区降水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北京联合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对西北干旱区74个气象站的月降水数据,采用统计方法分析降水特征,考察降水与11个大气环流的关系后发现:

西北地区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P < 0.01),增加幅度为0.61mm/年,高于中国平均速度(- 0.16毫米/年)!1987年后年降水量明显增加,但降水增加量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减小。我们发现春、夏、秋、冬的降水变化对年变化有重要影响,分别占21.6%、42.4%、18.4%和17.6%。

1980年代中期之后副副高和NASH的加强可能是中国西北地区降水显着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

居然也是真的,估计各位看到这里已经晕菜了,种花家继续查询,看看地方气象台的数据到底如何?

《新疆日报》在2019年11月25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农业遇上暖湿气候,将碰出怎样的火花”,其中有一个数据是非常惊人的:

据来自新疆气候中心的数据,新疆常年降水量为170.6mm,但从1961年以来,新疆的年均降水量每十年增加10毫米,1986年前降水偏少,但之后明显增加,2011~201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比1961~1970年增加43毫米,增幅为30%。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两幅图表,一幅是气温,一幅是降水量,确实是增加了:

比较有趣的是,北京的降水量从2000年以来尽管有比较大的波动,但整体来说还真是上升的,请看如下图表:

2000~2018北京降水量

图中可以看到2000-2018年北京年降水量基本上在400-800mm的区间波动,并非逐年下降反而是上升,而且平均增幅还不小。

另外还有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的东部和南部,即鄂尔多斯市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榆林市的北部,平均每年增加5至12毫米,西部降水增加比较少,但也有1~5毫米的加成不等。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一级调研员潘红星称:“近20年来,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的降雨量,平均增加了20%左右。我国西北地区近年来气温偏高、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关于北方降水增加的猜测居然一个个被验证,各位心里是不是有点小爽?因为中国北方回到盛唐西周会成真?

回归盛唐西周,到底有没有可能?

北方降水增加确实非常期待,而很多朋友也都在说回归盛唐西周,那么盛唐西周真如江南水乡?其实完全不是各位想象的那样,不过从历史资料上来看,至少当时的北方比现在还真要湿润一些。

比如曹冲称象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情节存疑,但当年有大象确实是个事实,而曹冲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曹冲(196年-208年),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亳州)人,曹操和环夫人之子。

而亳州则在北纬33.86度的位置,现在的大象只能蜗居在云南,北纬24.6°!另外在殷墟王陵东区1400号大墓附近发现了一个象坑,发现了一头成年亚洲象和一名饲象人,1978年殷墟的一个祭祀坑内,出土了一头幼年象的骸骨,幼象的脖子里还挂着铜铃铛。

还有出土的甲骨文记载,最多的一次捕获野生象250头,当时商朝的统治范围还不及长江流域之南,主要的统治区还在中原,一次捕获这么多大象,可见当时大象的数量之多。

殷墟位于位于河南安阳市,纬度达到了北纬36°,尽管大象也非常耐干旱,但所谓的干旱却是雨季和旱季(非洲稀树草原),亚洲象能生活在河南安阳,这表示殷墟所在的时代商朝我国北方温暖湿润。

而另一个资料则是竺可桢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文原文,有两个案例,一个是竹子,另一个是柑橘:

竹子对环境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气温和环境,因此西安附近降水是比较充沛的;而另一个则是柑橘,也一种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对降水有一定需求,一般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的热带、亚热带区域适宜柑橘种植。

唐都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所以回到回到盛唐西周居然还真不是吹牛!尽管没有江南水乡的证据,至少还是风调雨顺,不像现在这样一刮就是沙尘暴的半干旱地区。

北方雨水增加,意味着真能回到盛唐西周吗?

显然在大家的理解中确实如此,降水都增加了,那么不是表示能回到过去“风调雨顺”的时代,重现大唐盛世的无限风光,答案可能令人沮丧,因为气候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为目前北方降水增加的主要集中在极端事件方面,比如新华社在2017年1月10日就发表了标题为“新疆2016年全年降水量异常偏多近五成”的报道称:

新疆气象局9日发布“2016年新疆十大天气气候事件”显示,2016年全疆平均降水量为247.6毫米,偏多近五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

但降水非常不均匀,多集中在暴雪、暴雨、冻雨和冰雹等恶劣天气下的降水,对人民财产安全与农业生产危害极大!没有带来帮助反而成为灾难,这让大家始料未及。

2016年8月24日,新疆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6万亩农田遭受冰雹灾害

早在2009年11月25日,路透社也发表过一篇标题为“气候变化可给中国东北带来更多降水但无助粮食增产--报告”的新闻稿,说明雨水增加并不是什么好事。

很多气候变暖模型均显示,中国东北地区雨水量可能随气候变暖而增加,同时农作物生长季节也会延长。

但同时也发现,此类变化可能无法提高粮食产量,至少如果没有重大的开支项目来应对这些变化及愈发难测的降雨模式,粮食产量将无法得到提高。

也就是说,多方资料显示北方的降雨增加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这个模式现在给大家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如果不处理好,那么带来的只能是更多的灾难,当然这也为我们带来了希望和挑战!

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示意图

比如2019年新华社就报道了有“新疆三峡”之称的叶尔羌河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大坝完工,高耸的坝体矗立于喀喇昆仑山河谷,抵挡波涛汹涌的洪水,这意味着叶尔羌河流域将彻底告别千年水患。

千百年来,叶尔羌河水患一直对沿岸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时常发生的融雪型、暴雨型、“溃坝型”洪水,以极高的起涨速率和高洪峰值闻名世界

所以新疆叶尔羌河的案例也许能给大家一个启发,未来中国北方确实有转暖和湿润的趋势,但针对这个气候变化的治理策略也需要同步进行。

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

另外今年是拉尼娜年,西南季风的强盛与我国北方多雨也有一些关系,因此今年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汛期北方降雨比较集中也并不令人意外,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坏事变成好事?

延伸阅读:为何今年台风数量增加?

2022年已经进入第三个拉尼娜年,因为拉尼娜年的西太平洋水温高于东太平洋,西太低纬度地区的水温增加不是一个好事,这里正是台风的“老巢”,因此在拉尼娜年份西太台风生成会增加,而且另一个问题是拉尼娜年份的副高会更靠北,堵住台风向太平洋以及日本的东进之路!

历史资料也表明了一点,从1949年以来的台风数据:

1949年至1996年,在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生成台风的年平均数为28个,登陆我国的台风年平均数为7个。

厄尔尼诺年生成台风平均为26.4个,登陆平均为6.2个,生成和登陆数正常或偏少的年份分别占厄尔尼诺年数的67%和80%。

拉尼娜年生成台风数平均为31.3个,登陆为8个,生成和登陆数正常或偏多年份分别占拉尼娜年数的73%和64%。

各位准备好吧,台风增加确实是个坏事,但我们也相信能从容应对!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为您推荐:

关注作者

头像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种花家的征途在于星辰大海,偶将上下求索.........
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