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上巳节,又称“三月三”“重三”“元巳”“女儿节”或“春浴日,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以后将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国十九年改为三月三,并废“上巳”之称。起初在上巳节期间会进行一种水边祭祀活动,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后来扩展了祭拜高禖、临水浮卵、曲水流觞、踏青、赏花、会男女等节日活动,包含了人们祈福护佑的节日心理。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多变化,虽在汉族地区逐渐衰落,但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各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除此之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5-27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上巳节
上巳节,又称“三月三”“重三”“元巳”“女儿节”或“春浴日,时间在清明节前后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为了方便和统一,魏晋以后将时间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上巳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国十九年改为三月三,并废“上巳”之称。起初在上巳节期间会进行一种水边祭祀活动,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除去旧年的不祥,后来扩展了祭拜高禖、临水浮卵、曲水流觞、踏青、赏花、会男女等节日活动,包含了人们祈福护佑的节日心理。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多变化,虽在汉族地区逐渐衰落,但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各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除此之外,上巳节在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流行。2006年,海南省五指山市“黎族三月三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浙江省景宁县“畲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贵州省望谟县、贞丰县布依族“三月三”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报京三月三、壮族三月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今习俗祭祀类上巳节最初是一种水边祭祀活动,称为“修禊”,人们来到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通过洗濯身体,来驱疫辟邪、祓除疾病、除去旧年的不祥,或治疗不育症,这个节日的主题是迎接生命之神的复活,以此为核心衍生出了其他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会在郊外祭祀高禖,因为他是主管人类婚姻和生育的神;也有临水浮卵、曲水浮绛枣的祭祀活动,人们将煮熟的鸡蛋或熟透的红枣投入河中,任其飘浮,任凭下游的人拾到食用,表达了人们祈求生育子嗣的美好愿望;相传,农历三月三这天是王母娘娘、轩辕帝的生日,因此民间会祭祀王母娘娘,以期望福寿延年。而每年在黄帝故里举行拜祖大典,则象征着炎黄子孙血脉相连、薪火相传。同时,还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据传这一天是伏羲和女娲造人的日子。游玩类三月三接近新一年的开始,它活动较多,内容丰富。曲水流觞是人们在水边祓禊后,坐在弯曲的水流两旁,把酒杯放在上游,让它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要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否则会被罚酒三杯;青年男女会集体外出郊游,进行相亲交友,如同中国最古老的情人节;人们相邀外出踏青,欣赏春天好时光,同时伴随着赏花、插花、斗花、插柳、乐舞等众多娱乐活动。饮食类上巳节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节日活动,同时存在一定的饮食习俗。上巳节的临水浮卵表达了人们祈求生育子嗣的美好愿望,现如今就有了人们三月三会去挖荠菜的习俗,因为中国江南地区有吃荠菜煮鸡蛋的习俗,民谚有“三月三,荠莱赛灵丹”“春食荠莱赛仙丹”的说法,均是古时临水浮卵祭祀活动的演变。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还有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小葱炒面条鱼、芦笋烩鲜鱼等必备的佳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