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性”的认识和判断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一)经济人”的概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二)“经济人”假设的依据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①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③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④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⑤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三)“经济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12-27
对“人性”的认识和判断是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
# "经济人"的概念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可称"实利人"。这是古典管理理论对人的看法,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 "经济人"假设的依据
"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受主义哲学和英国经济学业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是懒惰的,必须加以鞭策;人的行为动机源于经济和权力维持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在他的《企业中的人性方面》(1960)-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管理理论:X理论和Y理论。麦氏主张Y理论,反对X理论。而X理论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概括。X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
1.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2. 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受别人的指导。
3.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作。
4.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5.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 "经济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企业家应采取的管理策略如下:
1. 利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即用金钱和地位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同时用惩罚来鞭策他们。
2. 管理工作专注于提高生产效率。管理者的任务是设计合适的工作环境和方法,以使员工能够高效地完成任务。
3. 在管理方式上强调严格的制度和法规,以及标准化和科学化的管理方法。
根据"经济人"的假设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管理工作
* 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
* 简单地说,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
* 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指导、监督。
* 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2.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 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拼命干活。
3. 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张把管理者与生产工人严格分开,反对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他写道:"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是由劳动者来做的,它是凭个人经验办事的结果;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部门按照科学规律来做,这是因为,即使劳动者熟悉工作进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一个人在机器旁劳动,同时又在办公桌上工作,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显然,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有一类人先去制定计划,另一类完全不同的人去实施计划"。 泰勒所提倡的"时间--动作"分析,虽然有其科学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发点是考虑如何提高生产率,而不考虑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设计的标准动作进行工作,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 四)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
但"经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1. "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这是20世纪初个人主义价值观点统治思想的反映,泰勒从企业家与工人都有的营利心来录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机器。这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观点相对立的。
2. "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他们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以便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
3. "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反对工人参与管理,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其人性观是完全错误的。
(一)"社会人"假设的依据
"社会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这一学说是由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奥提出来的,之后又经英国塔维斯托克学院煤矿研究所再度验证。后者发现,在煤矿采用长壁开采法先进技术后,生产力理应提高,但由于破坏了原来的工人之间的社会组合生产反而下降了。后吸收社会科学的知识,重新调整了生产组织,生产就告上升。这两项研究的共同结论是,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社会需要,人们要从社会关系中寻找乐趣。
1933年梅奥总结了霍桑实验以及其他实验的结果,概括起来说,霍桑实验得出了下述结论。
1. 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决定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认为,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 传统管理只重视"正式群体"问题,诸如组织结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还注意到存在着某种"非正式群体"。这种无形的组织有其特殊的规范,影响着群体成员的行为。
3. 霍桑实验还提出新型领导的必要性。领导者在了解人们的合乎逻辑的行为的同时,还须了解不合乎逻辑的行为,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使正式组织的经济需要与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要取得平衡。
(二)“社会人”假设内含的管理策略
从“社会人”的假设出发,采取不同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把注意的重点放在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2. 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3. 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 对话框体
## 4. 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
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向上级呼吁、反映。
## 5. 提出"参与管理"的新型管理方式
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 (三)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 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企业劳资关系的紧张,使得管理者开始重新认识"人性"问题
从"经济人"的假设到"社会人"的假设;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无疑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进了一步。资本家实行参与管理,满足工人一些需要,在企业中确实起到了缓和劳资矛盾的效果。在这方面,西方尤其是许多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尽管如此,"社会人"假设也存在不可摆脱的局限性。
### 2. 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
如,我们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资本主义企业让职工参与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益,追求"资本"利润;我国企业普遍有职工代表大会,保证工人行使民主权力,企业领导和工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同志式的关系,而资本主义社会的职工参与管理并不能保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处于剥削与被剥削的雇佣关系。
### 3. "社会人"的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比物质奖励更为重要的
因此,这一点对于我们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
## (一)"自我实现人"的概念
“自我实现人”(Self-actualizing man),也叫“自动人”。这一概念是马斯洛提出来的。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每个人都必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那种人,“能力要求被运用,只有潜力发挥出来,才会停止吵闹。”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变越为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具有这种强烈的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实现人”,或者说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实现人”。
(二)"复杂人"假设的依据
复杂人假设是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由沙因提出的。根据这一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与之相应的是超Y理论。超Y理论具有权变理论的性质,是由摩尔斯、洛斯奇分别对X、Y理论的真实性进行实验研究后提出来的。他们认为,X理论并非一无用处,Y理论也不是普遍适用,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选择或交替使用X、Y理论,这就是超Y理论。这种理论是要求将工作、组织、个人三者作最佳的配合,其基本观点可概述如下:
1. 人怀着各种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加入工作组织,但最主要的需要乃是实现其胜任感。
2. 胜任感人人都有,它可能被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去满足。
3. 当工作性质和组织形态适当配合时,胜任感是能被满足(工作、组织和人员间最好配合能引发个人强烈的胜任动机)。
4. 当一个目标达到时,胜任感可以继续被激励起来,目标已达到,新的更高的目标就又产生。
根据超Y理论分析企业中职工需要的复杂性,可分为以下五点:
1.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随着人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每个人的需要都各不相同,需要的层次也因人而异。
2. 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整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例如,两个人都想得到高额奖金,但他们的动机可能很不相同。一个可能是要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另一个可能把高额奖金看成是达到技术熟练的标志。
3. 人在组织中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这就是说,在人生活的某一特定时期,动机模式的形式是内部需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4. 一个人在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的不同部门工作,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例如,一个人在工作单位可能落落寡合,但在业余活动或非正式群体中却可使交往的需要得以满足。
5. 由于人的需要不同,能力各异,对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没有一套适合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