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范铸造法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亲您好,生活小达人81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您咨询的问题:“泥范铸造法”,已经查询到:粘土加入适量水分后有很强的粘结力,再加入一些稻壳、稻芒、马粪、糠灰等,经过荫干或烘干,即成为有出气孔隙且硬度极高的铸型。泥型表面的粘土细而匀,中间质地较粗,有的还加入一些砂子、缸渣、碎砖等。用泥型浇注简单铸件,一个铸型可用几次到几十次,是一种半永久铸型。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0-29
泥范铸造法
亲亲您好,生活小达人81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您咨询的问题:“泥范铸造法”,已经查询到:粘土加入适量水分后有很强的粘结力,再加入一些稻壳、稻芒、马粪、糠灰等,经过荫干或烘干,即成为有出气孔隙且硬度极高的铸型。泥型表面的粘土细而匀,中间质地较粗,有的还加入一些砂子、缸渣、碎砖等。用泥型浇注简单铸件,一个铸型可用几次到几十次,是一种半永久铸型。
我国在夏代已能用石范熔铸青铜器,不过石范制作起来比较费事,又不耐高温,所以逐渐改用泥范。到了商代,泥范已经大量使用。用泥范铸造器物,是我国古代最主要、应用最普遍的铸造方法。商代早期的泥范,以比较简单的两合范、三合范为主,用来铸造铜锛、铜凿等小型生产工具及铜铃、铜爵等小型日用工具。商代中期发展到使用多个型、芯组成的复合范,铸造百斤以上的大型铜器。商代晚期的泥范结构更加复杂,世界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高1.33米,鼎身用8块外范铸成,鼎底用4块外范铸成。同时泥范的质量也提高了,晚商一些青铜器上面的花纹和铭文,非常清晰,很难看出是用泥范铸成的。西周晚期的泥范质量进一步提高,一副范可以铸造数器,连续使用多次。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工艺又有新的发展,普遍采用器身和附件分铸的方法,能够铸造体型大、形状复杂、花纹精细的青铜器。我国古代泥范铸造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广泛采用了叠铸法。叠待法是把许多个范块叠合起来组装成套,用一个总浇口浇注金属液,一次可得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铸件。这种方法工效高、成本低、铸件质量好。在国外,叠铸法是近代才发展起来的,目前仍在广泛使用。我国叠铸技术始于战国时期,经过不断改进,到汉代更加完善。唐代以后,我国用泥范铸造的特大型铸件有:当阳北宋的铁塔,北京大钟寺的明代大钟,沧州五代的铁狮,它们的重量由几吨到几十吨,这些闻名世界的特大铸件,即使是在现在的条件下铸造,也不是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