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具体作品,谈一谈表现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根据您的问题借助具体作品,谈一谈表现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所分析出的答案是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的异同:一、相同点: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都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与表现力。二、不同点: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演出的舞台调度语汇,具有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表现力,并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象征主义戏剧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表现主义戏剧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并喜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强烈的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1、象征主义戏剧(symbolic theatre)象征主义戏剧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莫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6-26
借助具体作品,谈一谈表现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根据您的问题借助具体作品,谈一谈表现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的不同之处。所分析出的答案是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的异同:一、相同点: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都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都有自己的风格与表现力。二、不同点:表现主义戏剧和象征主义戏剧演出的舞台调度语汇,具有不同的风格样式,不同的表现力,并有着不同的审美意义。象征主义戏剧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最高的真实”。表现主义戏剧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并喜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强烈的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1、象征主义戏剧(symbolic theatre)象征主义戏剧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作为一个流派,它首先兴起于诗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821~1867)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莫
莫雷亚斯于1886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一篇“文学宣言”,将这派诗人称之为“象征主义者”。后来一般都以此作为象征主义诞生的标志。很快,这个流派从诗歌扩展到戏剧,并成为一个波及欧洲数国的戏剧流派。比利时诗人M.梅特林克于1886年去巴黎参加象征主义运动,并于1889年发表剧本《玛兰纳公主》,被公认为是第一个象征主义剧作家。这一流派的主要剧作家和作品有:梅特林克的《不速之客》(1890)、《青鸟》(1908),爱尔兰剧作家J.M.辛格的《骑马下海人》(1903),德国剧作家G.豪普特曼的《沉钟》(1896),俄国剧作家Л.Н.安德列耶夫的《人的一生》(1906)等。象征主义认为宇宙万物与人类的精神之间存有某种互相契合的“对应”关系,主张将宇宙万物作为各种人类精神或社会观念的象征来加以表现。象征主义戏剧也基本体现了这种精神。它们否定真实、客观地描写现实,强调表现直觉和幻想,追求所谓内心的“
“最高的真实”。在这派剧作中,有时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抽象的观念和有形、无形的事物,都化为具有特征的象征形象,如《青鸟》中各种各样的“幸福”、“欢乐”,“火”、“光”,“黑夜的芳香”,“睡眠”,“感冒”等等;有时则用各种象征手法表现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如《闯入者》中用音响象征“死神”的闯入,《骑马下海人》中笼罩人类命运的大海的波涛声,等等。因此,尽管它们的思想倾向不同,但大都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非理性主义的倾向。一般认为,象征主义戏剧的上述特点,是由于该派剧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病态现象深感厌恶、绝望,遂将笔触从现实的“此岸世界”转向“彼岸世界”,并认为这种“彼岸世界”只有用剧作家的直觉和想象才能感知,而不能凭借理性去认识。因此,这派剧本又大都具有非理性主义的倾向。象征主义戏剧的另一特点是:多采用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不同的象征、暗示、隐喻等表现手法。这类表现手法,后来被表现主
后来被表现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大量借用,甚至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戏剧所吸收,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有些话剧作家也受到象征主义戏剧的影响,如田汉的早期剧作就有一部分表现出象征主义的特征。2、表现主义戏剧(expressionist drama )表现主义戏剧是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之一。19世纪末出现于德国、瑞典,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极盛于20世纪初至20年代前后。
表现主义戏剧是一部分左翼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现实深感不满,并想在精神上将此种情绪表达出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流派。他们受到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影响。这派剧作家不满于对外在事物的描绘,要求突破事物的表相揭示其内在的本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言行的模写而表现其“深藏在内部的灵魂”,要求丢弃人的个性而表现其原始性的“永恒的品质”。在表现派剧作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各种人物的潜意识的开掘,并把它“戏剧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派剧作家借用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各种象征手法,同时往往大量运用内心独白、幻象和梦境的具象化等主观表现方式。在舞台表演上,表现主义戏剧长于用灯光变幻造成各种光怪陆离的梦幻效果,并喜用各种歪曲变形、抽象的舞台美术手段,以造成强烈的震撼观众心灵的舞台效果。中国在20年代有些剧作家,也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郭沫若就曾赞扬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并创作出一些具有表现主
郭沫若就曾赞扬德国的表现主义戏剧,并创作出一些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剧本。表现主义戏剧的主要剧作家及代表作品有瑞典J.A.斯特林堡(1849~1912)及其《去大马士革》(1898)、《鬼魂奏鸣曲》(1907);德国G.凯泽(1878~1945)的《从清晨到午夜》(1916);E.托勒尔(1893~1939)的《群众与人》(1921);捷克斯洛伐克K.恰佩克(1890~1938)的《万能机器人》(1920);美国E.奥尼尔(1888~1953)的《毛猿》(1921)、《琼斯皇帝》(1920)等。另外,德国B.布莱希特(1898~1956)、F.沃尔夫(1888~1953)等人的早期剧作也曾深受表现主义戏剧的影响。
表现主义戏剧对其后的超现实主义戏剧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它的非理性化倾向,后来被超现实主义戏剧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主义戏剧作为一个流派,已经衰落了。但是,它对人的灵魂的深入开掘,以及为表现人的灵魂而运用的各种主观表现方式,都为当代戏剧家所吸收、借鉴,推动了当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
还有一个
通过具体作品 谈一谈荒诞派戏剧的内容与艺术特点
好的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现代派戏剧中一个重要的流派。现代派戏剧与现实主义戏剧相对,是以西方各种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戏剧大流派。现代派戏剧又称“现代主义戏剧”,属于现代主义文艺范畴。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在‘先锋主义’颓废主义’实验派’和各种现代文学艺术流派名称之下兴起和汇合的一种文艺运动、思潮、派别的总称。其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之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①西方非理性哲学是其思想基础,如尼采的悲观哲学、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等。这些哲学理论的共同之点是:反对理性的压抑、重视直觉和潜意识的作用、要深入精神意识的奥秘,而不满足于表面的描述。研究荒诞派戏剧,对于了解荒诞派戏剧本身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及其美学价值,乃至对整个西方现代派戏剧的
乃至对整个西方现代派戏剧的了解,不仅具有理论思考价值,而且具有实践参考作用。
为此,本文对荒诞派戏剧进行系统化研究与论述,其重点是将荒诞派戏剧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分层次进行研究。一、荒诞派戏剧的美学价值荒诞派戏剧作为西方现代派戏剧大流派中的一个小流派,与表现主义戏剧、存在主义戏剧、象征主义戏剧、超现实主义戏剧、先锋派戏剧等共同构成现代派戏剧。荒诞派戏剧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后来流行于西方各国和日本。它的产生,与存在主义思想和表现主义方法有着明显的渊源,初期叫做“先锋派”和“反战派”。1960年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出版了《荒诞派戏剧》一书,人们才正式把这一戏剧流派称为“荒诞派戏剧”。荒诞派戏剧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独树一帜,为戏剧美学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而使戏剧园地的美学特征出现了多元化的大格局。因此,荒诞派戏剧的美学价值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
美学作为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故又称作“艺术哲学”,显而易见,美学与哲学息息相关。最早的美学是附属于哲学的,直到1750年德国人鲍姆加登发表《美学》书,美学才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科学。同样,荒诞派戏剧的美学也与荒诞哲学息息相关。荒诞派戏剧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兼小说、戏剧家阿尔贝.卡缪的“荒诞哲学”为基础。荒诞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诞的。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中,人们‘所有的行动’都‘毫无意义,荒诞不经和毫无用处’。人与生活的分离……和环境的分离,真实地构成了荒诞的感觉。”②荒诞派戏剧强化、扩大了存在主义哲学和荒诞哲学中有关“荒诞”的成分,并以与之相适应的戏剧形式将其充分生动地表现出来。对此,美国荒诞派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对“荒诞派戏剧”给出了十分精准的定义:“据我看,荒诞剧派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后时代哲学概念的艺术
艺术吸收。这些概念主要涉及人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的努力。”
从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与代表作品法国贝凯特的《等待戈多》(1952年)、《快乐的日子》(1961年),尤金.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年)、《椅子》(1952年),热奈的《女仆》(1951年),美国爱德华·阿尔比的《动物园的故事》(1956年),英国品特的《生日晚会》(1960年)等剧作看,荒诞派戏剧的美学价值集中展现出其非现实、非常规、反常态的一种“荒诞美”。这正是荒诞派戏剧审美特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其美学个性之所在。这种美学个性也就决定了荒诞派戏剧独有的美学品格和美学意蕴,令人耳目一新。荒诞派戏剧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引起极大反响,大批中国式的荒诞派戏剧应运而生,并取得不俗的成就。例如《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魔方》等,都曾经轰动一时。二、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了解研究荒诞派戏剧,必须分析研究其艺术特色。具体而言,荒诞派戏剧具有以下几大主要艺术特色。
(一)荒诞性荒诞派戏剧,顾名思义,以其荒诞性为主要艺术特色。对于这一点,“荒诞哲学”的创始者阿尔贝.卡缪阐释说:“一个能用理性方法加以解释的世界,不论有多少毛病,总归是一个亲切的世界。可是一旦宇宙中间的幻觉和光明都消失了,人便自己觉得是个陌生人。他成了一个无法召回的流浪者,因为他被剥夺了对失去家乡的回忆,而同时也缺乏对未来世界的希望;这种人与他自己生活的分离,演员与舞台的分享,真正构成了荒诞感。”④荒诞派剧作家尤奈斯库也说:“在这样一个现在看起来是幻觉和虚假的世界里,存在的事实使我们惊讶,那里,一切人类的行为都表明荒谬,一切历史都表明绝对无用,一切现实和一切语言都似乎失去彼此之间的联系,解体了、崩溃了;那么,除了使人付之一笑外,还能剩下什么可能出现的反应呢?”⑤例如《秃头歌女》处处充满了荒诞性:一对男女在谈话中仿佛确认了两个人是夫妻关系,可是很快又被女仆所说的情况推翻了;一座大钟时而敲
9下,时而敲响17
下,时而又敲响29下,又如《椅子》中,演讲者面对空无一人的椅子们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无不凸显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荒诞性。(二)变形性荒诞派戏剧以变形性为另一主要艺术特色。荒诞派戏剧的荒诞性,不是简单的荒诞,更不是单纯的荒诞而荒诞,而是剧作家对“一见钟情”式生活的评价与“反应”,是以荒诞反映某些理性认识与现实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这就如同哈哈镜一样,尽管其所映出的事物是扭曲的、变形的,但仍会反映出事物的某些本质特点。例如《等待戈多》中,戈多到底是什么人?会不会来?戏里没有答案,这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就连作者贝凯特也声明:“对此我也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但是,人们却可以悟到:等待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关键是经历与享受那等待过程中的情绪和心境。又如《椅子》中,满台的椅子挤得一对老夫妻无立足之地,人们也可以从中感觉到:资本主义社会中恶性膨胀的物质文明
使人们在社会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能和没有生命的椅子交流。(三)悲剧性荒诞派戏剧的第三大艺术特色是悲剧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荒诞派戏剧毕竟也是戏剧,所以它的悲剧性也与所有戏剧中悲剧的特点相一致。事实上,荒诞派戏剧“着重表现人在信仰破灭之后与外在世界脱节的尴尬难堪状态,通过对非人感、异己感、胁迫感、失落感的渲染,强烈显示出主客观世界的幻灭和荒诞”,⑥其悲剧性特色十分鲜明。例如《美好的日子》,一个已经被黄土埋到胸部的老女人,愣是戴满珠宝首饰,撑着蕾丝花伞,回忆着她年轻时的美好时光,表现出其在生活面前的无奈和悲观,悲剧色彩十分强烈。
在外国戏剧作品中 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的不同之处
好的
圆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具有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这类人物在小说中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扁形人物是指文学作品中性格缺少变化或性格特征突出而单一的人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性格没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
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这种人物的某一种性格特征被突出地强调出来,其他性格侧面则往往被压倒、吸收,似乎仅仅成了表现这一种性格特征的方式。这种方式是一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它只表现“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因而扁形人物虽置身于各种环境,面对各种关系,却只和对方发生一种矛盾联系,其性格始终如一,稳定性极强,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变化。
浅谈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看圆形人物在东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有着不同的姿态。本文试图通过选取不同的人物,从一个新的视角分析和展现圆形人物的独特魅力。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名的文艺批评著作《小说面面观》中说道:“我们可将人物分为扁平和圆形的两种。”而圆形人物和扁平ノ、这两个新的美学概念,现已在评论实践中待到了普遍的使用。下面,我从中西方典型的文学作品入手,分析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不同圆形人物的独特艺术魅力。一、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以《威尼斯商人》和《红字》为例
威廉·莎士比亚在他的一生中塑造无数多个经典、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哈姆雷特、夏洛克和福斯塔夫并称为莎士比亚三大典型形象。约翰威尔逊曾称夏洛克问题为:“莎士比亚戏剧中除哈姆雷特之外,最令人困惑的性格问题。”提到夏洛克,我们就会联想到他的贪婪、吝啬。然而真的只是这样吗?普希金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莎士比亚创造的人物,不像莫里哀那样,是一种热情或某一种恶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种热情,多种恶行的人物。莫里哀的吝人只是吝啬而已,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吝啬、敏捷、怀复仇之念、抱舐犊之情、而又机智灵活。”一方面,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夏洛克作为个资本借贷商人,掠夺金钱、聚敛财富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夏洛克作为一个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是一个深受种族歧视迫害和宗教压迫的牺牲品。面对强大的以安东尼奥为首的基督徒人群和以公爵为首的法庭,他说
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就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就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此时的夏洛克表现出了威武不屈的骨气和据理力争的勇气。夏洛克作为一个高利贷者,他贪婪残忍,但作为一个生活在基督徒社会里的异教徒,他又有强烈的民族的被压迫感和为民族伸张的激情。如果说夏洛克形象打破了以往对于所谓的“坏人”形象的描写,那么在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对一贯所谓“好人”形象的突破。小说的女主人公海丝特漂亮、能干,然而她也有着虚伪的一面,这集中体现在表面的循规蹈矩和真实内心不一致上。她为了自己想要的婚姻背叛了婚姻、背叛了丈夫。她表面公开认罪,努力做着人们眼中“慈善的修女”,实际上处处显示着她对于教会权威的反抗。打扮得光彩夺目的珠儿是海丝特内心深处抗争的外现,最后她和牧师的密谋出逃是对自己爱情的强烈追求。
不管是夏洛克,还是海丝特,都不是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意念和特性就能表达出来的。因此,圆形人物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从而来赋予人物一种“灵魂的深度”。二、东方文学作品中的圆形人物﹣﹣以《孔乙己》为例当读完《孔乙己》,我们感受最深的不是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而是鲁迅先生倾注心血刻画的人物形象﹣孔乙己。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复杂性,鲁迅先生将其置身于五四运动前“新旧文化”尖锐冲突的交替时期。在孔乙己的身上,喜剧效果和悲剧色彩并存,同情与批判同在,可以说,他本身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孔乙己这一圆形人物的性格特征,大致可以从以下几点概括:首先,追求功名,幻想“学而优则仕”。孔乙己是别人眼中的笑料,不管旁人怎么捉弄他,都没能真正触及他的痛处。只有当别人问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呢?”就使神色大变:“立刻显出颓唐”,脸上罩上了一层灰色。从这里可以看出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对于人们心灵的残害和灵魂的扭曲。其次,好吃懒做,迂腐自欺。“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吃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不仅如此,当别人揭他伤疤时,却用“夫子之训”来聊以自慰、自欺。即使是在科举之路彻底断绝的情况下,也还极力保持着这种迂腐的思想,陈旧的生存方式,并在心理上还自认为与众不同,高人一等。这种心理性格,正是受到了封建教育毒害。鲁迅先生在毫不留情地将孔乙己性格的阴暗面展示给读者看时,又无意同情孔乙己性中的善良。在遭受别人的冷嘲热讽而感到孤独寂寞时,他主动叫小伙计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可是这些人性的“闪光点”也逐渐被这个社会所消磨光了。以至于在读完这部短篇小说时,一股莫名的悲凉油然而生。黑格尔指出典型人物的第一特征就是“丰
黑格尔指出典型人物的第一特征就是“丰富性”,“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预言式的抽象品”。孔乙己是“一个整体”、“一个世界”、“是完整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单一的性格特征式的抽象物,他是一个活现于纸上、呼之欲出的圆形人物。长钰资料 Baidu 文库三、圆形人物的塑造及艺术魅力圆形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据、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赋予了欧洲文艺复兴这一重大的时代背景,同样,孔乙己也被鲁迅先生设置在清朝末年、五四运动前“新旧文化”尖锐冲突的交替时期。圆形人物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圆形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和
多彩。无论是夏洛特、海丝特还是孔乙己,都呈现出了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但更主要的,圆形人物的艺术魅力来自于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刘再复说过:“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最后,还要指出的是,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是不分上下的,扁形人物也是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的。正如佛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圆形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是成功的人物塑造不仅会让人物具有立体的性格,充分展现其人格的独特吸引力,而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赋予了人物一定的社会思考。可以说文学是时间的艺术,不宜作静止的描绘。
已赞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