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和农历的区别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一、历史起源不同。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和国历等名称。阴历起源于夏朝,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开始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之后的商、周、秦及西汉初,月份都有所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2.阳历,自二十世纪起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历法,也叫公历,又叫儒略历、格里历。最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之后,经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和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共两次进行了修改,称为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二、计算规则不同。1.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为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在朔日时定为每月的初一,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就是一个月(太阴圆缺一周),根据朔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个月份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它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2.阳历,是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都是由人来规定的。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6-28
阳历和农历的区别
一、历史起源不同。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和国历等名称。阴历起源于夏朝,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开始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之后的商、周、秦及西汉初,月份都有所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2.阳历,自二十世纪起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历法,也叫公历,又叫儒略历、格里历。最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之后,经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和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共两次进行了修改,称为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二、计算规则不同。1.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为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在朔日时定为每月的初一,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就是一个月(太阴圆缺一周),根据朔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个月份的时间。同时,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它的具体计算方法,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2.阳历,是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都是由人来规定的。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开始采用西方的公历,俗称“新历”,与中国旧有的历法相对。1949年后则正式采用公元纪年。而阴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阴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所谓“月有阴晴圆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旧有的历法是阴历还是阳历呢?其实都不算。中国自古的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一般称为“农历”。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十一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每19年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一年383天或384天,称为闰年。比如2016年、2020年都是闰年。陆游的诗《蜗舍》中有:“麦因多雨损,蚕遇闰年迟”。农历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所以二十四节气来自农历,而非阴历。但是,除了清明节之外,中国的其他传统节日都是根据阴历设置的。如今,属于汉文化圈的人们每年仍要庆祝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所以说,中国传统的历法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一种阴阳历。它用置闰法填补了阴、阳历的时间差,又用阳历的规律制定了安排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在农历的时序中,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一致,春耕秋收也得到了有条不紊的规划。日月相合的农历,其实用价值远远超过了其他历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历法,更是上下求索的炎黄子孙们,千百年来生活经验与智慧的化身。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