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师附小建校怎么写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您好,
1.泸师附小的诞生:1901年,在戊戌维新变法“废科举,兴学校”的背景下,川南有识之士集资白银6000两,在水井沟原川南书院旧址,创建了四川省最早的新式学校——川南经纬学堂,首任学监赵熙。次年,学堂经清政府钦定为“川南师范学堂”。就在这一年,川南师范学堂便开始招收小学儿童,取名为“幼稚班”,这就是“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及“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迁往原盐道公署(今泸州市委党校),水井沟校舍改办为“川南师范学堂附属小学”,解放后一同迁往永丰桥办学至今。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5-21
泸师附小建校怎么写
你给我看看图的写一写,要怎样写?
就是写一写,写不来
您好,1.泸师附小的诞生:1901年,在戊戌维新变法“废科举,兴学校”的背景下,川南有识之士集资白银6000两,在水井沟原川南书院旧址,创建了四川省最早的新式学校——川南经纬学堂,首任学监赵熙。次年,学堂经清政府钦定为“川南师范学堂”。就在这一年,川南师范学堂便开始招收小学儿童,取名为“幼稚班”,这就是“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及“泸州师范附属小学校”的前身。20世纪30年代,迁往原盐道公署(今泸州市委党校),水井沟校舍改办为“川南师范学堂附属小学”,解放后一同迁往永丰桥办学至今。
2.建校初期:校初期,革命先驱恽代英到川南师范执教并接任川南师范及附小校长,成立了川南师范旅行讲演团,1928年,吴子俊任川南师范学校校长,恽代英任代校长。
3.建国前后:上世纪40年代后期,川南师范迁去盐道公署,水井沟老校舍改办为附属小学。4.七十年代,该校发展改革,不断壮大。一届届的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生到附小进行教育教学实习,一些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被选送到附小任教,这批优秀教师逐步成长为当时附小教育的中坚力量。5.八十年代1983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地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科学地提出了对世界未来综合国力竞争的伟大构想,高度地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为此,以唐贵芬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及教师群体结合学校实际,
提出了“立志、好学、求活、创新”的和谐教育学风。
6.上世纪90年代,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有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三是学生主动发展。为此,学校领导及教师群体提出了“基础扎实+个性特长=泸师附小人”的和谐教育目标。7.新的世纪新世纪初,我党新一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论。教育界随之开展了社会主义和谐教育大讨论,指出社会主义的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另外,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对生命及生命的课堂的关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都有一片独特的心灵世界,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关注个体的生命,
应关注课堂上迸发出的生命的激情,生命体验,在这样的激情中使学生获得感动和收获,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要求和发展潜力的个体,因此,以唐莉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集体提出了 “创生和谐乐章,演绎生命精彩”的和谐办学思想。学校独特的历史积淀,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都传承着丰厚的和谐文化印迹,折射着不懈的和谐文化追求。
该校一直是泸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小学,也是教学质量最好的小学之一。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