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红楼梦这部小说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俞平伯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中这样描述曹雪芹—— 我们只知道他和敦诚同学读书,并工诗,善画,好饮酒,善谈吐,娓娓令人终日不倦。后来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境况相当贫穷。只有一个小儿子也不幸殇亡,雪芹因而感伤成病,不多几个月他也死了,葬在北京西郊。剩下的只有他的寡妻,身后很萧条。《红楼梦》后半的稿子很快的遭到散失,这未必不是一个原因。 曹雪芹是个磊落不平的“慷慨悲歌之士”,这从他的朋友如敦敏、敦诚、张宜泉 的赠诗里可以看出。他字“梦阮”,朋友诗中也每用阮籍来比他。又“酒渴如狂”,朋友将淳于髡比他,死后又用刘伶来比他。他擅长诗与画。他画山水,也画石头。他喝了酒画画,画得了钱又去沽酒。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性格。他的诗的风格近李长吉 。生平做诗好新奇,至今还有断句如“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作风大抵如此。有人以为红楼梦有传诗之意,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明白看出红楼梦里人物的诗是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类诗作也是服从于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此外他还可能会弹琴唱曲。他是个多才多艺的旗下才人——自然他的最大成就还在小说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小说呢?既可以作诗,又擅长绘画,又能弹琴唱曲,踏踏实实做个诗人,做个画家,不行么?以我的理解,曹雪芹不能满足于做一个诗人,做一个画家。他的天空无比辽远,他的`胸怀无比宽广,他的痛苦无比沉重,他的悲悯无比深沉,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承载不了他的深刻,表达不了他的丰富。从富贵坠入困顿,曹雪芹怀抱补天之才,他终久要创造一个世界,如司马迁一样,“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红楼梦》的众多读者里,感觉最接近曹雪芹的是张爱玲,只是她的《红楼梦魇 》太过难读。按照张爱玲的说法,《红楼梦》并非一次写就,也从未完成。《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曾经是各自成书,经过数十年的孕育,写作,删削,传抄,后来才呈现出《石头记 》《红楼梦》这样的形态,曹雪芹的世界并未能完全竣工。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2-04
怎么看待红楼梦这部小说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服务,通过官方查询显示怎么看待红楼梦这部小说如下哟亲。
小说这东西,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粗枝大叶的话,好像很清楚;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是糊涂了。细说起来,该是两个问题:小说长什么样?曹雪芹是在写小说吗? 王羲之有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也。”后人读书,难解前人之处境与心境,往往以己度人,拿自己今日之处境当作前人昔日之处境,拿后人之已知解前人之未知。 我们读惯的小说,大体源于近代的西洋小说。近现代纸质媒体,譬如狄更斯那会儿,有报纸、期刊,市民阶层兴起,有栏目发表,近代中国也引进了这种模式,有期刊报社,有发行渠道,写好了小说有饭吃、有钱赚。至此,小说有了基本概念,有了基本遵循,有了传播途径,有了反馈机制,甚至还有评价评奖。写小说也不是太丢脸的事情,写小说成家了,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外国可以混个皇家院士,在中国可以混个省部级什么的。 可在曹雪芹时代,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鲁迅先生写过一部《中国小说史略》,应该说是把中国小说的大致脉络说清楚了,从“饰小说以干县令”讲到小说之命名,接下来史家之杂记,百家之随笔,先人之神话,佛家之说教,唐人之传奇,宋人之话本,元明之讲史 。明代后,小说逐渐丰富,类有讲史、神魔、公案、侠义、讽刺、谴责、人情等。饶是这样,小说也不大被人看得起,不如诗人、史家等有地位,甚至归不到文人墨客的队伍,连奉旨填词的柳永柳 三变都不如。这种状况,到曹雪芹的时候还没有多大改变。尽管,人们很喜欢小说,喜欢《红楼梦》,连皇家也不例外——有稗史记载,大清皇室命人精楷抄录《红楼梦》全部,每页十三行,三十字,每页之上均有细字朱批,出于慈禧太后之手。传说慈禧太后最喜阅读《红楼梦》,还经常拿贾太君 自比。这当然也是小说家言,即使当真,也改变不了小说家的卑鄙地位。如果我们说曹雪芹是小说家,他老人家苏醒过来,会不会这么怼我们:你才小说家呢,你全家都小说家! 我们大概知道,曹雪芹是旗人,曹家曾经阔过,祖上曾经红得发紫,富得流油,但家道中衰。曹雪芹本人,也过了一段阔绰的日子,不久就中断了,就像《红楼梦》里写的那个样子,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鲁迅先生有言:“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坠入困顿之前,周家才是小康呀,哪像曹家那么大富大贵,否则鲁迅先生也能写出《红楼梦》这样贵族气质的著作。
俞平伯在《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序言中这样描述曹雪芹—— 我们只知道他和敦诚同学读书,并工诗,善画,好饮酒,善谈吐,娓娓令人终日不倦。后来住在北京西山附近,境况相当贫穷。只有一个小儿子也不幸殇亡,雪芹因而感伤成病,不多几个月他也死了,葬在北京西郊。剩下的只有他的寡妻,身后很萧条。《红楼梦》后半的稿子很快的遭到散失,这未必不是一个原因。 曹雪芹是个磊落不平的“慷慨悲歌之士”,这从他的朋友如敦敏、敦诚、张宜泉 的赠诗里可以看出。他字“梦阮”,朋友诗中也每用阮籍来比他。又“酒渴如狂”,朋友将淳于髡比他,死后又用刘伶来比他。他擅长诗与画。他画山水,也画石头。他喝了酒画画,画得了钱又去沽酒。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曹雪芹的性格。他的诗的风格近李长吉 。生平做诗好新奇,至今还有断句如“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作风大抵如此。有人以为红楼梦有传诗之意,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我们可以明白看出红楼梦里人物的诗是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这类诗作也是服从于作者笔下的人物的性格的。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此外他还可能会弹琴唱曲。他是个多才多艺的旗下才人——自然他的最大成就还在小说方面。 那么问题来了,曹雪芹为什么要写小说呢?既可以作诗,又擅长绘画,又能弹琴唱曲,踏踏实实做个诗人,做个画家,不行么?以我的理解,曹雪芹不能满足于做一个诗人,做一个画家。他的天空无比辽远,他的`胸怀无比宽广,他的痛苦无比沉重,他的悲悯无比深沉,无论是诗还是画,都承载不了他的深刻,表达不了他的丰富。从富贵坠入困顿,曹雪芹怀抱补天之才,他终久要创造一个世界,如司马迁一样,“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红楼梦》的众多读者里,感觉最接近曹雪芹的是张爱玲,只是她的《红楼梦魇 》太过难读。按照张爱玲的说法,《红楼梦》并非一次写就,也从未完成。《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 》曾经是各自成书,经过数十年的孕育,写作,删削,传抄,后来才呈现出《石头记 》《红楼梦》这样的形态,曹雪芹的世界并未能完全竣工。
在人的世界有荣宁二府,有大观园,有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众女儿,连宝玉都惊呼:“老天老天,你有多少精华灵秀,生出这些人上之人来,可知我井底之蛙,成日家只说现在的这几个人是有一无二的,谁知不必远寻,就是本地风光,一个赛似一个,如今我又长了一层学问了。除了这几个,难道还有几个不成。”于是,在这石头降临人世的第十三年十月,入冬第一场大雪,当日所有之女子,计有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李纨,香菱,李纹、李琦,邢岫烟,薛宝琴,有兼凤姐,平儿,外加怡红院浊玉,烤肉吃酒,即景联诗,意犹未尽,又赋红梅花数首。此时,黛玉宝钗尽释前嫌,迎春惜春都在园中,妙玉隐居栊翠庵,赠众人以红梅。大观园中,美景如画,女杰荟萃,诗意盎然——独有元春,尚在那见不得人的地方。除了芦雪广联诗,贾宝玉擎梅,还有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眠、鸳鸯宣、龄官画蔷、晴雯撕扇……美不胜收的人物形象,数不胜数的经典场景,永远留在了这个世界上,留在了人的内心里。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