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经肌肉接头为例简述突触形成的过程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①运动神经末稍传来动作电位;②去极化激活神经末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钙离子进入神经末稍;③神经末稍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引发末稍中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许多突触小泡将泡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进突触间隙;④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扩散,一部分与突触后膜(终膜)上的受体结合;⑤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激活了受体的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开放,正离子循电化学梯度流经通道,产生突触后电流,突触后电流形成突触后电位,终板电位;⑥如果终板电位超过阈电位则引发肌膜上动作电位。通常到达神经末稍的每一个冲动所产生的终板电位都高于阈电位,都能引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⑦终膜表面的乙酰胆碱酯酶迅速将乙酰胆碱分解成醋酸和胆碱,使之失去活性。所以乙酰胆碱的作用是短促的,一般只能使终膜暂时去极化,引起一个肌膜锋电位发放,导致一次肌肉收缩。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1-21
以神经肌肉接头为例简述突触形成的过程
①运动神经末稍传来动作电位;②去极化激活神经末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钙离子进入神经末稍;③神经末稍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引发末稍中突触小泡的胞吐作用,许多突触小泡将泡内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释放进突触间隙;④乙酰胆碱在突触间隙中扩散,一部分与突触后膜(终膜)上的受体结合;⑤乙酰胆碱与受体的结合激活了受体的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开放,正离子循电化学梯度流经通道,产生突触后电流,突触后电流形成突触后电位,终板电位;⑥如果终板电位超过阈电位则引发肌膜上动作电位。通常到达神经末稍的每一个冲动所产生的终板电位都高于阈电位,都能引发肌膜上的动作电位;⑦终膜表面的乙酰胆碱酯酶迅速将乙酰胆碱分解成醋酸和胆碱,使之失去活性。所以乙酰胆碱的作用是短促的,一般只能使终膜暂时去极化,引起一个肌膜锋电位发放,导致一次肌肉收缩。
1突触形成开始于发育早期,并持续很长时间。通常当突触到达突触后细胞附近时突触形成也就开始。到人体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数月一直在增加。当突触数达到平台后,也并不意味着数目不变,可能在不断更新,并达到新的稳态。
2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棘形成早期的突触连接时,两个平行而相互对应的细胞膜间有一定的间隙,其内含有比通常细胞外间隙致密的基质。突触后成分优先发育,而突触前成分则迟些发育。
神经末梢的直径很小(如人的运动神经末梢的直径约2~3微米)故传导动作电位的速度很慢;如在蛙测得的速度为0.4米每秒。当一个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时,即由它引起去极化,使接头前膜中的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沿浓度差内流入神经末梢,触发活动区处的突触泡与接头前膜融合并开口,将内含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此过程称胞吐)。据计算一个神经冲动可触发几百个突触泡同步地释放乙酰胆碱。释放出的乙酰胆碱迅速扩散、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终板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终板膜对钠离子与钾离子的通透性瞬时升高。这种阳离子通透性变化,是由于受体与乙酰胆碱分子结合后引起了受体分子构型变化,使其离子通道开放造成的。据计算一个突触泡所释放的乙酰胆碱可打开约2000条受体通道。乙酰胆碱受体的离子通道既允许钠离子,也允许钾离子通过。因此,当乙酰胆碱受体离子通道开放时钠离子沿浓度差内流,钾离子沿浓度差外流。由它们所携带的净电流使终板膜瞬时去极化。这种去极化叫做终板电位(EPP)。中国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1939年)是最早发现终板电位的科学家之一。
当终板电位超过肌细胞的阈值,出现肌细胞动作电位,通过肌细胞内的兴奋-收缩耦联机制,使得肌细胞收缩。释放出的乙酰胆碱不论是否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迅速被突触间隙内的胆碱酯酶分解,或通过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于是乙酰胆碱受体便为接受下次传递做好准备。乙酰胆碱被水解后所生成的胆碱大部为神经末梢吸收,用于乙酰胆碱的再合成。这种合成在神经末梢的胞浆内进行。另一方面,多数突触泡胞吐之后,接头前膜面积增加,随之出现前膜的微小内凹再闭合,在胞浆中形成囊泡(此过程称胞吞)。在胞浆中合成的乙酰胆碱再充填到囊泡中,又形成了可以释放乙酰胆碱的突触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