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主要以毛笔,墨宣纸为材料,画家们通常以什么造型,追求以形写神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4-20
中国画主要以毛笔,墨宣纸为材料,画家们通常以什么造型,追求以形写神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一般以人物,山水,花鸟,或者竹子,虾等各种万物生灵
中国画坛先辈虽然很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原则,但他们也很早就看到了“形似”并不一定“神似”,为了更好地传神,形的表现可以很灵活,可以夸张变形,甚至不求“形似”。例如宋代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元代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名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常被诸多画家奉为圭臬。画家们讲究“物外求似”、“意在笔先”、“缘物寄情”、“物我交融”,他们超越了对具体物象的描摹、再现,强调对事物“精神性”的把握和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总之一句话,中国画强调“写意
以形写神”出自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这句话是说通过画人物的形象来传达人物精神,如果没有了具体描绘对象作为参照,就无法得“神”之趣了。以顾恺之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画家注重人物画的“传神”理念。关于“神”的认识,在先秦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儒、道两家皆认为“神”是一种客观存在,虽无形、无状但妙引万物。而人之“形”和人之“神”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淮南子》里讲:“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形”为生命之载体,“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从,但“神”的风采要靠“形”来彰显。绘画要通过描绘人物外表之“形”把握住对象的内在精神气度和个性,这样表现才深刻。这种绘画理念重视表现人作为一个生命整体而显露出的神韵和风采。也就是通过对“形”的表现,传达出“神”。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