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信的称呼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 古代对“信”的称呼
## 一、古代
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 二、现列举如下称呼
1.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2.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3.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4.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5.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6.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7.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4-01-18
古人对信的称呼
# 古代对“信”的称呼 经查询,古代对“信”的称呼有: 函牍、信札、尺书、尺素、书翰、文牍、尺牍、尺简、书函、书柬、书简、书札、书牍、翰札、简牍、信件、竹简、手札、函件。 ## 现列举如下称呼 1. 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札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2.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 3. 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4.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5.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6.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7.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8. 家书:宋赵b(音变)ian《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9.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10.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11.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12.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13.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14.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15.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 锦文 - 出自: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 - 解释: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 锦书 - 出自: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 # 锦中书 - 出自:唐耿nK(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