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近现代关于中西音乐关系的三种音乐思潮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从而刺激了**国乐主义音乐思潮的萌发**。这一现象反映了**极度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但抵制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国粹”的主义情怀与矛盾心理**。
到了20世纪二十年代,**国乐改进思潮形成**,这一思潮与**学习西乐思潮**如出一辙,主张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术与理论来改变中国旧国乐、创造中国新音乐,从而使中国走上中西合璧的发展之路。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4-01-05
论述近现代关于中西音乐关系的三种音乐思潮
#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音乐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国乐主义思潮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20世纪初,一部分新知识分子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接受与学习使得“学习西乐思潮”迅速崛起,从而刺激了国乐主义音乐思潮的萌发。
这一现象反映了极度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但抵制西方音乐文化影响“国粹”的主义情怀与矛盾心理。
## 20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国乐改进思潮则与学习西乐思潮如出一辙,主张借鉴、学习西方音乐的创作技术与理论来改变中国旧国乐、创造中国新音乐,从而使中国走上中西合璧的发展之路。
# 中国近代音乐发展历史中,曾出现“全盘西化音乐思潮”“国粹主义音乐思潮”以及“中西结合音乐思潮”
请结合中国近代中西音乐关系的发展,谈谈你对这此音乐思潮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近代音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曾出现“学院派”与“教亡派”的音乐论战,请结合近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谈谈你对这场论战的理解和认识,同时论述“学院派”与“教亡派”音乐创作各自的历史价值。
从20世纪20年代起,关于中西音乐乐文化关系上,许多音乐家在报刊上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总的讲,大致有三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只有我国古代的雅乐才是值得提供发扬“国乐”。一些人认为中国远古音乐是“天乐”,而持有“国粹主义”观点。其代表人物首推古琴家王露,他在《中西音乐归一说》(载《音乐杂志》第一卷第七号,1920年9月)中说:“何谓俗乐,舞台优伶之所奏之类也;何谓雅乐,师黎关唯之所奏之类也;何谓天乐,有虞箫韶之所奏之类电”。“能听俗乐者,天下滔滔皆是也;能听雅乐者,天下寥寥无几也;能听天乐者,天下寂寂无闻也”。他认为中西音乐因有地界时界情异之别,不能强使二者统一。中国只有恢复“ 天乐”,才能谈得上研究“异域之乐”。与王露有类似观点,提出复兴雅乐的还有郑觐文,他表示对西洋音乐的引进“忧之有年”,对“徒习外风,以移易国性”感到痛苦和惋惜。为此,他提倡成立了大同乐会,以“发明雅乐之真理,提倡雅乐为宗旨”,要“复兴雅乐,保存国粹”(郑觐文《雅乐新编初集》,绪言,1918年1月)。持类似观点的还有童斐等人。
其二,认为中国音乐落后,鼓吹应“全盘西化”,代表人物有欧漫郎、青主等人。欧漫郎主张中国需要的“不是所谓‘国乐’,而是世界普遍优美的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建立要“全盘西化”,“使基础先立定,然后再创造新的中国音乐”(欧漫郎《中国青年需要什么音乐》,载《广州音乐》三卷六至七期,1935年)。青主认为“应该于国乐西乐之间择定一个,要国乐便不要西乐,要西乐便不要国乐”(青主《音乐当作服务的艺术》,载《音乐教育》1934年,二卷四期)。他还认为中国音乐是“一种向自然界的声音乞灵的音乐,我们是不载表情的”(青主《乐话》,1930年)。
其三,公开肯定西方音乐文化优于我国传统的“旧乐”,提出“以西为师”,借鉴西方的作曲方法,来改造我国传统音乐,建立起中国的新音乐。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蔡元培、萧友梅、王光祈、黄自等人。蔡元培认为,“一方面输入西方之乐器、曲谱,以与各国固有之音乐相比较;一方面参考西人关于音乐之理论以印证于各国之音乐,而考其违合。循此以往,不特可以促吾国音乐之改进,抑亦将新发现之材料与理致,以供世界音乐之采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所编印的《发刊辞》第一卷第一号, 1920年3月);萧友梅认为:“号称‘国乐’的东方民族音乐必须进行改造,因为‘所谓国乐者,亦须与一切音乐比较研究而后能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