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弘传译文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本姓燎。祖父燎炽,郡里任中正。 父亲燎允,在北魏任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牛。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面的见了他,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会富贵,好好养他。”他长大后,长满胡须,容貌魁伟,生性宽容,好学博闻。 在北周时,开始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 不久转任纳言上士,专管文牍,很有美名。后升任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后来袭封临泾公。 宣政元年(578),转任内史下大夫,升任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 隋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 牛弘因文献典籍散失,上表朝廷,请求开民间献书之路。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赏缣一匹。 一、二年间,文献稍稍齐备。 牛弘晋爵为奇章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开皇三年(583),授礼部尚书,奉命修撰《五礼》,写成百卷,通行于当代。牛弘请求按古代规矩修建明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1-26
牛弘传译文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本姓燎。祖父燎炽,郡里任中正。 父亲燎允,在北魏任侍中、工部尚书、临泾公,赐姓牛。 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面的见了他,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会富贵,好好养他。”他长大后,长满胡须,容貌魁伟,生性宽容,好学博闻。 在北周时,开始任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 不久转任纳言上士,专管文牍,很有美名。后升任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修《起居注》。 后来袭封临泾公。 宣政元年(578),转任内史下大夫,升任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 隋开皇初年,升任散骑常侍、秘书监。 牛弘因文献典籍散失,上表朝廷,请求开民间献书之路。 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赏缣一匹。 一、二年间,文献稍稍齐备。 牛弘晋爵为奇章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 开皇三年(583),授礼部尚书,奉命修撰《五礼》,写成百卷,通行于当代。牛弘请求按古代规矩修建明堂。
皇上因国家刚刚草创,无暇制作,最后没接受他的建议。 开皇六年,牛弘任太常卿。 九年,皇上下诏改定雅乐,又作乐府歌词,撰定圆丘五帝凯乐,并议音乐之事。 牛弘提出建议,请求十一月以黄钟为宫, 十三月以太簇为宫,皇上说:“不必作旋相为宫。暂且作黄钟一均。”牛弘又呈上建议,请求正定新乐。 皇上认为他的建议很好,下诏牛弘,让他与姚察、许善心、何妥、虞世基等人一起,正定新乐,这事记载在《音律志》里头。 这以后议论修建明堂事,皇上诏令牛弘一条一条地呈上历史故事,议论明堂兴废的得失,事情记载在《礼志》里头。皇上非常敬重他。 当时杨素凭着才气和富贵看不起人,轻侮大臣,只有看见牛弘,没有哪回不肃然起敬的。 杨素将要进攻突厥,到太常与牛弘话别。 牛弘送杨素到中门,就停下了。杨素对牛弘说:“大将出征,所以来话别,为什么相送如此近呢?”牛弘拱拱手,就退回去了。
杨素笑笑说:“奇章公可说是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不久授牛弘大将军、吏部尚书。当时高祖又令牛弘和杨素、苏威、薛道衡、许善心、虞世基、崔子发等人一起,召集各位儒生,讨论新法中杀人刑法的轻重。 牛弘所提出的见解,众人都很佩服。 仁寿二年(602),献皇后去世,自三公以下的大臣都不能决定安葬皇后的仪礼。杨素对牛弘说:“您是老学者,时人都很仰慕,今天的事,就要请您决定了。”牛弘一点都不推让,一会儿,仪礼都安排好了,而且都有根有据。 杨素感叹道:“士族的礼乐制度都在牛公这里了,这不是我们所能赶得上的呀!”牛弘因为三年的守丧期,大祥、小祥祭礼的举行在时间和规格上都有所缩减,服丧十一个月便举行小祥之祭,无前例可循,把这告诉高祖,高祖采纳了他的意见。 下诏确定服丧之礼,是从牛弘开始的。 牛弘在吏部,选举人才时,先看德行,后看文才,务在审慎。虽然选人稍缓,但他所进用的人,大多称职。
吏部侍郎高孝基,善鉴赏,很机敏,清廉、谨慎无与伦比,但他爽俊有余,形迹似嫌轻薄,当时执政多因此而怀疑他。只有牛弘深知其真才,推心委任。 隋代的选举到这时才最公允。 当时人们更加佩服牛弘见识的远大。 隋炀帝为东宫太子时,几次给牛弘赠送诗书,牛弘也有诗书回答。 到炀帝继位后,曾赐牛弘诗道:“晋家山吏部,魏世卢尚书。 莫言先哲异,奇才并佐余。 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一起被赐诗的,至于文词的赞扬,没有赐牛弘的诗这么美的。 大业二年(606),升任上大将军。三年,改任右光禄大夫。 随同隋炀帝拜谒恒岳,坛场王圭币、土单牲牢,都由牛弘决定。 后下太行山,炀帝曾把牛弘引到内帐里,赐他与皇后一起同桌饮食。 他所受到的礼遇亲重就到了如此地步。牛弘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受到了非常的待遇,承受大恩。你们这些子孙,应以诚实、敬职自立,以报答朝廷的大恩。”大业六年,随同隋炀帝巡幸江都,这年十一月,在江都郡
去世,时年六十六岁。 炀帝伤悼痛惜不已,赠予甚多。归葬安定,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号叫“宪”。 牛弘荣宠当世,但车子、服饰都很一般,对上尽礼,对下尽仁,讷于言而敏于行。 皇上曾让他宣布圣旨,牛弘到阶下,不能说话,退回拜见皇上,道歉说:“我都忘了。”皇上说:“传几句话,这只是点小才,你都不行,看来你不是当宰相的料子。”更加称赞他的质朴正直。 大业年间(605~616),对他更加亲重。 牛弘生性宽厚,笃志于学,虽然公务繁杂,但是手不释卷。 隋代旧臣,能始终得到信任的,只有牛弘一人而已。 牛弘有个弟弟叫牛弼,好喝酒,一喝就醉,曾因醉酒,射死了牛弘牛车上的牛。牛弘回家,他妻子对他说:“小叔射死了牛。”牛弘听了,无所怪闻,只说:“作菜吃。”牛弘坐定后,他妻子又说:“小叔忽然射死了牛,真是怪事!”牛弘说:“我已知道了。”他脸色不变,仍旧读书。他就是这样待人宽和。 牛弘有文集十三卷行于世。 他的长子牛方大,也有学问,官至内史舍人。 次子牛方裕,生性凶险,没人
没人性,隋炀帝巡幸江都,他与裴虔通等人谋杀炀帝,其事见《司马德戡传》。
您好,以上就是牛弘传的全部翻译,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五厄部分没翻译?
详细翻译五厄部分
“昔日周德既已衰微,旧经乱弃。孔子凭大圣人的才能,开创大业,制定法令,制《礼》删《诗》,正五始而修撰《春秋》,阐发《十翼》,弘扬《易》道。及秦始皇统一天下,吞并诸侯,先王典籍,焚毁殆尽。这则是书籍的第一次厄难。汉朝建立,制定藏书的政策,设置校书的官职。到了孝成帝,派遣谒者陈农搜求天下的遗书。诏令刘向父子校勘篇籍。汉朝的典籍文献,到这个时候算是最盛。到王莽末年,全部焚烧。这是书籍的第二次厄难。光武继兴,特别重视经籍诰令,未及下车,先求文雅。到了肃宗,亲临讲舍,和帝数次临幸书林,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等殿堂,满是书籍,更超过从前。及孝献迁都,吏人扰乱,图书缣帛,都被用作帷帐行囊。收拢起来往西京运的,装了七十多车,逢西京大乱,一时间被烧个净光,这是书籍的第三次厄难。魏文帝代汉自立,重新收集经典,都藏在秘书省,占用了内外三座楼阁,遣秘书郎郑默删定旧有的书籍,论者都称赞其所删优劣有别。晋朝继承魏朝,文章典籍更多。晋秘书监荀勖定《魏内经》,另著《新簿》。逢刘粲、石勒进犯,书籍又在逃遁中丢失。这是书籍的第四次厄难。永嘉之后,寇贼四起,其建立国家,虽传名号,法令礼乐,却寂灭无闻。
刘裕平定姚氏,收其图籍,《五经》子史,总共才有四千卷,皆是赤轴青纸,文字古拙,一并归于江南。宋秘书丞王俭依照刘氏《七略》,撰写《七志》。梁人阮孝绪也撰写有《七录》。总计其书数,共三万多卷。及侯景渡江,消灭梁朝,秘书省的经籍虽经过战火,但文德殿内的书籍,依然保存了下来。萧绎占据江陵,派兵将平定侯景之乱,收集文德殿的书籍和公私典籍重本,计有七万余卷,全部送往荆州。及周兵入郢,萧绎把这些书集中在外城焚烧,所剩仅十之一二。这是书籍的第五次厄难。
您翻译的这个网上都能找到,能详细按原文翻译一下吗
昔日周朝德行既以衰退,旧的经书紊乱弃败。孔子凭借大圣人的才能德行,开创删订春秋的事业,遵循尧舜之道,制订《礼》删《诗》,正五始开始修撰《春秋》,阐发《十翼》,弘扬《易》道。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吞并诸侯,凭借武力,不吸取前人经验,开始下达焚烧书籍的命令,下令百姓不得议论朝政。前朝的文化典籍系数除,尽被焚毁,这是国家的根本,根本没了国家很快就灭亡了。臣希望凭借图谶借以表达,经典书籍的繁盛和衰退,是真实而又有证据的。这就是书籍的第1次厄难
很详细,还有二三四五厄部分
汉朝建立兴起,修改秦的弊病,尊崇向往儒家之术,修著藏书的政策,设置校书的官位,在屋檐山壁之中,不断来往间出。在外设有太长太史之藏书官位,在内有严格秘书之庭府。等到孝成帝的时候,伤亡逸事繁多,于是派遣谒者陈农搜寻天下的遗书,下诏刘向父子,校勘篇籍。汉朝时候的典籍文献到这个时候是最盛的。到了王莽末年的时候,长安发动兵变,宫室里的古典书籍,全部被焚烧。这便是书籍的第2次厄难。
汉光武帝继承并兴起,特别重视经籍诰令,还未等到重新光复,便先追求,文书雅德。于是滋生了许多学识渊博的人,在此间络绎不绝,背负书籍,不惧路途遥远来到这。到了肃宗的时候亲临讲舍,和帝数次临幸兰台,石室,鸿都,东关等殿堂,满是书籍,更超过从前。等到孝献帝迁都的时候,官兵卒吏扰乱朝堂,图书缣帛,都被用作帷帐行囊,收拢起来运往西京时撞了70多车,碰到西京大乱一时间被烧光了。这是书籍的第3次厄难。
第四和五厄部分
魏文帝取代汉朝建立兴起,重新收集经典书籍都藏在秘书省,占用了内外三座楼阁,派遣秘书郎郑默删订旧有的书籍。当时的论者都称赞他所删订的优劣有别。晋朝继承魏朝,文章典籍更多了。晋朝的秘书监察荀勖修订《魏内经》,另外著写《新簿》。虽然古时礼制多有缺略,后代因其旧账没有时间详细研考,如今典章礼仪正准备大规模备办。逢刘粲、石勒进犯,书籍又在逃遁中丢失。这边是书籍的第4次厄难。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