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急工公司不批应该怎么办
展开全部
一、急辞工不批怎么办
1、急辞工不批的解决方法取决于员工辞职的原因,具体如下:
(1)如果是个人原因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辞职需要履行提前告知义务,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如果在试用期之内应该提前三天,急辞工不批的,只能等三十天,三十天后不用单位批准,可自动离职,若不辞而别,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单位可以用扣工资的方法作为赔偿;
(2)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不合法,如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等情形,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可立马走人,用人单位还须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为准,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不得高于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二、急辞工扣多少工资
急辞工不扣工资。
1、法律没有规定具体数额。一般是不允许用人单位扣劳动者的工资的;
2、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第九十条 【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1、急辞工不批的解决方法取决于员工辞职的原因,具体如下:
(1)如果是个人原因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员工辞职需要履行提前告知义务,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如果在试用期之内应该提前三天,急辞工不批的,只能等三十天,三十天后不用单位批准,可自动离职,若不辞而别,给单位造成损失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单位可以用扣工资的方法作为赔偿;
(2)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不合法,如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等情形,不用提前30天,也不用批准,可立马走人,用人单位还须支付劳动者经济补偿金,以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为准,每满一年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不得高于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二、急辞工扣多少工资
急辞工不扣工资。
1、法律没有规定具体数额。一般是不允许用人单位扣劳动者的工资的;
2、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三十八条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劳动的,或者用人单位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劳动者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单位。第九十条 【劳动者的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