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关系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一部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常常还需要时间来辨认。不同的作品需要辨认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作品,可能出现几年十几年就被公认为经典作品,有的作品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被认定。特别是对于当代作家的作品,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需要受众产生共鸣,被受众认可,才能成为经典。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0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接受与文学经典的关系
一部作品能不能成为经典,常常还需要时间来辨认。不同的作品需要辨认的时间长短也不同。有的作品,可能出现几年十几年就被公认为经典作品,有的作品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被认定。特别是对于当代作家的作品,由于错综复杂的原因,需要受众产生共鸣,被受众认可,才能成为经典。
文学接受史本质上乃是文学经典的形成史,它的目的和任务就是要通过对接受过程的梳理和分析,找到某部文学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所以,接受史的研究在选点上特别重要,它所选择的作品是否具有经典性,直接影响着接受史研究自身的价值。但是,何谓经典?这本身就是一个在理论上缠绕不休、意见纷纭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经典也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学史经典,一类是文学阅读经典。文学史经典往往是指那些在文学历史发展中做出过杰出贡献、在文学史的演变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它们有的具有广泛的阅读面,但有的也许渐渐退出了文学阅读的现场,而成为历史的化石。譬如胡适的《尝试集》就属于这一类的作品。另一类作品自诞生以来一直被人们阅读吟咏,不仅在民族文学场域内传诵,有的甚至走向了异域。譬如鲁迅的《阿Q正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等等,可以说是这种阅读经典的代表作。但不管是史的经典,还是读的经典,评价它们是否经典,有两个标准是必须坚持的,一个是恒久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一个是时代性与个体性的融合。恒久性不仅是指普遍人性的表达,而且也包括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时代性是指特定时代精神的体现,个体性则是指个体生命经验的呈现。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这三者互相牵连,缺一不可。文学接受史的研究,无疑也应该包括恒久性、时代性和个体性这三个维度。在接受的视野下,关注文学作品传播的民族文化心理定势,追踪文学作品流布的时代推手,发掘文学作品影响人心的内在的生命力量。
结合具体作品论述文学接受的差异性和共通性
1、文学接受的差异性: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不同读者或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和心境下对同一作品的阅读都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效果,这就是文学接受的差异性。2、文学接受的共通性: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接受又往往存在着稳定的、超越时代、地域和民族的一致性,这就是文学接受的共通性。表现为:文学语言的把握、文学形象的把握、文学意蕴的诠释、具体的文学文本的价值评价。3、联系:①共通性保证了文学阅读的有效性和交流的可能性;②差异性是文学生命延展的动力和表现。③缺少共通性,文学接受无法达成;④缺少差异性,文学接受将走向死亡。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
亲亲很抱歉哦
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
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译文:前人谈论诗词,提出景语、情语的区分。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切写景之语,实际上都是在抒发情感。
《人间词话》是一部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文学批评名著,由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所编著。《人间词话》也是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用西方文艺理论来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著作,这本书自出版以来就很受人们的喜爱。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经这样评价道:“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国维是我国近代成就最高的国学大师,他早年学习了西方美学,尤其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他还试图在中国旧有的文学理论中加入西方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从而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而《人间词话》就是这样的尝试:
在形式上,《人间词语》跟中国古代的诗词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它的理论体系却已有了很大的改变。《人间词话》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出了境界说。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人和词人创作的原则,也是评价文学应该遵循的标准。书中这样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事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同时,王国维先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文艺观,将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同时,王国维先生根据自己独特的文艺观,将艺术境界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第一境界:艰苦求学“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蝶恋花》)第三境界:功成名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辛弃疾《青玉案》这三句都是宋词中的佳句,王国维先生用它们来表现治学的三重境界,即悬思、苦索、顿悟。
结合具体例子,论述文学发展中的平衡与不平衡
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两种典型的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马克思指明的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就是如此。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恩格斯例举的经济相对落后的挪威和俄国在文学上成就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