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并归纳其艺术特征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一、 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1-05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沿革,并归纳其艺术特征
一、 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 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郊野寺观尤其注重外围的园林化环境,对于各地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三、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特点:1. 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2. 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文人参与造园活动,促成文人园林的兴起。3. 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4. 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两京,尤其重视城市的绿化建设。
四、成熟时期——宋代 / 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宋代特点:1. 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士流园林全面地“文人化”,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文人园林作为一种风格几乎涵盖了私家造园活动,并为它在下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 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3. 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4. 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文人画的画理介人造园艺术,从而使得园林呈现为“画化”的表述。景题、匾联的运用,又赋予园林以“诗化”的特征。“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到宋代才得以最终完成。5. 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特点:1. 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末世的盛衰消长。乾、嘉两朝,无论园林建设的规模或者艺术造诣,都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离宫御苑这个类别的成就尤为突出而引人注目,出现了一些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堪称三大杰作的避暑山庄、圆明园、清漪园。2. 民间私家园林一直承袭上代的发展水平,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其他地区的园林受到三大风格的影响,又出现各种亚风格。3. 宫廷和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娱于园”的倾向显著。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同时又受到封建末世的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的艺术思想的影响。4. 公共园林在上代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公共园林虽然已有较普遍的开发,但多半还是出于自发的状态,其规划设计也没有得到社会上的关注,始终处在较低级的层面上,远未达到成熟的境地。5. 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再没有出现像明末清初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当然更谈不到进一步科学化的发展。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