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具体表现及教学应用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一、新旧地理教学评价目标的梳理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来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渊博的重要尺度,可见地理学科在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占的地位。传统地理教学的目标、评价方式主要为单元测验、学期考试,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填图能力的提高上。这种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的单一标准,主要弊端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往往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反映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教师是扮演课程分数的评判者,甚至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也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很难真正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思维的敏捷程度。由于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把分数评判看做是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发现学生各方面潜能,力求通过目标导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目的不是要在学生中分出好坏,或仅凭分数来筛选、选拔、淘汰学生,而是通过评价达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上进、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角色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职责在于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新评价目标还特别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教学评价新理念。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0-05
举例说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理念在教材中的具体表现及教学应用
一、新旧地理教学评价目标的梳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历来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渊博的重要尺度,可见地理学科在古今中外人文社会科学中所占的地位。传统地理教学的目标、评价方式主要为单元测验、学期考试,评价焦点集中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填图能力的提高上。这种重终结性评价而轻形成性评价的单一标准,主要弊端在于只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记笔记、划重点,而积极提问、努力思考往往不够;体现在学习态度上,则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做练习题,从书本上寻找试题的答案;反映在应试准备上,为了提高分数而在复习时猜题、压题,忽视了对知识系统掌握。教师是扮演课程分数的评判者,甚至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也抽象成一组组僵硬的数字,很难真正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思维的敏捷程度。由于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思维培养,因而泯灭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欲望和成功亮点,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新课程标准把分数评判看做是课程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多发现学生各方面潜能,力求通过目标导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目的不是要在学生中分出好坏,或仅凭分数来筛选、选拔、淘汰学生,而是通过评价达到交流信息、鼓励学生上进、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角色由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职责在于给学生提供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为了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新评价目标还特别注重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它是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教学评价新理念。
二、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评价理念的特点新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可见,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评价理念具有如下一些特点:1.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地理学科中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但一元化的评价目标势必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向单纯背记理论知识点之上,导致“考前背记,考过即忘”的恶性循环。而素质教育追求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不仅要给学生以现成的“鱼”,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要传授终生学习的“渔”。这点,新课程标准是通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来实现的。在具体操作中,注重全面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变化,不仅关注学生的地理课业成绩,更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同时,新课标非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通过给予全方位的积极评价,发挥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意识自我、拥有自信。在考查手段上,以量评为基础,应用质评等先进的评判方法,不仅考查“认识”或“概念”等认知层面,同时关注对“表现”等行为层面的考查,如情境测验、行为观察等,较好地体现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测试。
2.关注的是学生得出结论的全过程。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评价上,新课程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学习过程,尤其是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处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个体,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某个问题,可能有的学生答得不够“标准”,但只要其所答体现了本人通过学习后情感、价值观的变化,或回答内容具有某一方面的创新性,就应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对于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或智力欠佳的学生,回答提问往往会答非所问。作为学科教师,不应以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而应提倡“阳光思维”,尽量寻找其“闪光点”。只要其思维与所提问题具有某种相关性,只要学生在整个回答过程中表现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评价就应该积极化。以此激发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3.关注的是学生的终生发展。传统的评价手段一般都是先人为地划定一个分数量值,再根据学生的考试分数对其能力、品质作出鉴定,这种做法的科学含量越来越值得怀疑。美国课程理论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主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因此,作为教师决不能用评价的筛子去淘汰学生,使之气馁,而是要通过提倡质性评定,激发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所知所能的各种机会。显然,要真正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当前的知识、技能和智慧,引导学生“学会”,更要求学生“会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成长的潜力和可能实现的新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技能地掌握和运用,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了地理思维,考查学生进行地理科学研究的实际技能,强调学生是否已形成了环境伦理观念,是否确立了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使地理学习对学生生活和终身发展有用。新课程评价标准还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不同形式或内容的发展道路,而不是拿固定死板的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
三、地理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实施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评价理念的提出,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理教师,要彻底改变以往不科学的评价观念,在教学重点、学习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全面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首先,要体现在出题方式的根本变化上。在传统评价体系的指导下,考试或课前复习提问一般以简答题的形式,偏重于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点的识记情况,这类题目往往都能找到现成的标准答案。这样,教师出题省事、改卷省心,学生做题也简单,教学双方达到了“配合默契”的程度。教师以所谓的标准答案为评价的惟一尺度,只要一字不漏就能得满分。从表面上看,
是以分数的形式对学生的答题进行评判,实质上却机械地禁锢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创造热情。落实新课程标准下的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不仅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更要评价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又不能一下子在书中找到现成答案,必须经过自己的综合思考,融会贯通才能抓住解题的要害,以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联想能力。如教学“人口”一章时,
传统的出题方式一般是“简述人口的基本国策”,评价的目标在于单纯考查学生以人口国策为内容的识记;而课程改革倡导的问题设计应变为“如何理解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侧重于通过列举人口问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就业问题严重、环境压力增大等,引导学生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深层次地理解人口基本国策,时刻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评价目标既包含了基础知识的识记,更包含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可见,同样的问题,两种不同评价目标指导下的出题设计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求学态度、学习习惯方面产生两种迥然不同的引导效果。
其次,要体现在学生对答题的总体要求上。新的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时,既要用书本知识来指导对现实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又要联系实际问题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尤其是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仅简单罗列有关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各知识点内部的逻辑关系、相互间的因果联系进行认真分析,所采用的素材应是立体、多角度的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才符合答题要求。如“台湾为何被称为宝岛”
如“台湾为何被称为宝岛”一题,按照旧的评价理念,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台湾的丰富物产,如课本中提到的“香蕉王国”、“蝴蝶王国”、“布袋盐场”等知识就行。显然,这样评价体系的效果只能停留在使学生知道台湾有多少物产上。而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除了要记忆课本中的“称号”、“之最”之外,还需查找相关的课外资料,充分了解台湾的历史与现状,甚至还需去查阅台湾的政治素材,答题的准备过程无形中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热爱祖国、关心统一大业的教育,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评价体系下的知识准备,就显得立体、丰富多了。
第三,要体现在对学习行为的正确评判上。地理新课程标准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用静态和停止的眼光去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质量,更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机械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对号入座”,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动态发展,应以博大的情怀去认真寻找并精心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事实上,
建立多样化的评价尺度,正是学习主体创新思维的催生剂。要针对每位学生的现实基础,着眼于激发有利于其终生发展所必备技能的形成与培养,因人制宜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客观评定。使每个学生只要经过自身的努力,与自身相比有了进步,同样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只要经过自己的思索,即使不是完美无缺的劳动成果,也应受到珍视。比如,
在地理实物制作课教学中,对学生辛苦完成的作品,先不要简单而又主观地评判一番,应不管创意如何与造形好坏,在班级上展出所有成品,让学生自己相互对比、评价和学习,互相交流制作过程,并推选公认的优秀者现场介绍制作经验,最后教师再作具体讲评。这样,由于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学生就乐于欣赏并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有利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总之,地理学科生动的教学实践,是我们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只要用心去体会、大胆去尝试,任何一节课、一次活动,都可成为实践新课程标准下评价理念的良好载体,最终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