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看待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作战第二》检讨战争消耗之重,称:“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为求趋利避害,主张“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就地取材以解决远征运输的问题,鼓励部队“取敌之利”,转为己用。善待俘虏,巧加安置,致使“胜敌而益强”,这都是精打细算的成本效益考虑。
由此更进一步推衍,自然得出《谋攻第三》篇首的鲜明主张:“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为保全而不破坏,兼敌我双方而言,全己是当然,全敌就难能可贵了!
人力物力的资源有限,破坏了纯属消耗,善加安置敌人,也减少战争的残酷性,而有了和平的人道色彩,应能降低甚至化解敌意及仇恨。这个求全的原则从国家、军队一直贯彻到最基层的部伍组织,孙武期许后世用兵者都能善体斯意,认真奉行。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22
你是如何看待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作战第二》检讨战争消耗之重,称:“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为求趋利避害,主张“取用于国,因粮于敌”,就地取材以解决远征运输的问题,鼓励部队“取敌之利”,转为己用。善待俘虏,巧加安置,致使“胜敌而益强”,这都是精打细算的成本效益考虑。
由此更进一步推衍,自然得出《谋攻第三》篇首的鲜明主张:“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全为保全而不破坏,兼敌我双方而言,全己是当然,全敌就难能可贵了!
人力物力的资源有限,破坏了纯属消耗,善加安置敌人,也减少战争的残酷性,而有了和平的人道色彩,应能降低甚至化解敌意及仇恨。这个求全的原则从国家、军队一直贯彻到最基层的部伍组织,孙武期许后世用兵者都能善体斯意,认真奉行。
百战百胜是一般所谓的大获全胜、保持不败纪录,不战而屈人之兵、化干戈为玉帛,才是孙子全胜思想的真谛。“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想不用硬碰硬的武力冲突解决纷争,就得蓄谋素定、纵横捭阖,以政治智慧及外交谈判施压,使敌人顺从屈服。全胜仍然是争,为权衡整体利害、顾全大局的不争之争,而深刻了解敌我虚实强弱及心理状态,是伐谋伐交的先决条件,故而本篇末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地形第十》由战场地形的分析分析,又论证知彼知己之外,还得了解周遭环境才可确保胜利,篇末得出更周延的结论:“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如此,全胜思想除了全己全敌外,还可延伸到全天全地。在今日就是尽量不要破坏自然的生态环境,否则引发生态灾难,人类全体都难存活。《火攻第十二》末提醒世之争战者,有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军,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古代以刀戈箭矛等冷兵器作战,如赤壁之战用火攻已有极大的杀伤力,惨酷而无人道。今日的核武器及生化战剂等大规模杀伤武器,威力远远过之,任何状况下都应绝对禁止使用,以免人类与自然环境都不能复育复生。冷战时期所谓的MAD(相互确保摧毁战略),保证互相毁灭,不是疯狂是什么?
富国才能强兵,军力须与国力相称,一味穷兵黩武、竭泽而渔,必致倾覆衰亡。冷战时代结束,苏联崩溃瓦解,美国不战而胜,即为显例。以此类推,若不改弦更张,势必不可能长治久安。国力军力的积累,就像泽中蓄水,无法马虎取巧,厚实积至高处,自然具备威慑震撼的打击力。这时,再以压倒性优势伐谋伐交,即可获得安国全军之胜。伐谋伐交的设想,也见于《九地第十一》的字里行间:“衢地则合交……衢地,吾将固其结……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九地篇》中又称:“夫王霸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王霸之兵,是有称霸实力而不称霸却据以推行王道的国家军队,一旦为维持国际和平秩序而战,天下莫能敢当。挑衅而受制裁的国家其城可拔,其国可隳。今日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若能名符其实,就是这种王霸之兵理想的实现。《孙子》十三篇的思想一以贯之,为了保存己方资源,《作战第二》主张“因粮于敌”,取敌之利,到《用间第十三》就成了乡间、内间与反间的运用:“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吸收敌方在朝在野的人员,以及专业间谍转为己用,五种间谍中,倒有三种是“因间于敌”,全敌为上,破敌次之,孰曰不宜?
全胜为兵法的极境,让人心向往之,揆诸实际,却不易实现。即以孙武本人而论,都没有办法做到,助吴灭楚之战,杀戮甚惨,令人侧目。人类争斗之心甚炽,积习深重,还得更下功夫疏导化解,文明发展才能上臻较好境遇。全胜仍然有胜有负,人间赛局不易有双赢两胜的结果,喊双赢的通常都是较弱势的一方,强者若有机会独赢,为何会轻易放弃?由兵法推演,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王道理想,还可慎重提出“道胜”的观念。道胜之道,即《始计第一》所称“道、天、地、将、法”之道,孙子自释:“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接着的七计中,又问:“主孰有道?”前文《形篇第三》称“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而为能,修道就能保“称生胜”之法。简单说,“道”即指政治清明,福国利民,能得到大多数的民意支持与拥戴。一旦国家有事,百姓皆不离不弃,誓死追随效命。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