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水调歌头》全诗

1个回答
什么都懂点的小钟学姐
2023-05-30 · 超过26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30
展开全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苏轼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年中秋的千古名词,这年是41岁的苏轼上任密州(在今山东诸城市)太守任上的第三年了。两年前,他在杭州通判任满后,向朝廷请求到山东为官,因为这时他的弟弟正在济南为官,他希望能离苏辙近一点,多年未见的兄弟两人可以见个面。
苏辙此时在济南的官职史书没有未明载,应该比较小,因为苏辙之前是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被贬出京城到地方辗转赴任的。而苏轼想着在离苏辙近的地方为官,和他见面,除了因为想念,应该也有给予这个官场失意的兄弟一点温暖和有所照应的念头。
苏辙比苏轼小三岁,兄弟俩年岁相近,自小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应试科举,又在同一年考中进士。而此刻,两人的父亲苏洵已过世,两人都因反对王安石新政或多或少遭到新党的排斥。两人的兄弟情深和互相依赖,自是不言而喻的了。
然而,到任密州太守的苏轼却没能马上如愿与弟弟苏辙见面,因为就在苏轼到任密州的熙宁七年(1074年)的秋天,密州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尤其是这次蝗灾甚至波及到了开封和江淮一带。苏轼暂时按下了个人的思念之情,积极投身于密州的救灾。他一方面向朝廷上奏,请求减免百姓的赋税;一方面采取火烧、土埋和奖励捕蝗百姓等多种措施,来积极救灾。
他本人也以不吃肉、不饮酒、吃素这样斋戒的方式来与民同苦,他的《惜花》一诗就是这个时期所写,其中有这样一句:“而我食菜方清斋,对花不饮花应猜”。要知道苏轼可是历史上有名的美食家,能做到这样,我们可以想见其忧民之心。蝗灾一般是伴随着旱灾而起的,因此到了第二年的四月,苏轼还来到了密州的常山上亲自举行祷雨仪式。仪式结束的当天晚上,密州就下起了大雨,苏轼为此十分高兴,并写下了《次韵章传道喜雨》一诗(从题目看,应该是他的朋友诗人章传道曾给他写诗来关心,他按照对方诗的韵所写,这是古代文人一种很深厚的往来方式),还注明是“祷常山而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