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如何提升效果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1.引导舆论的前提:公信力的达成 议程设置能力要求电视媒体要实现引导公众舆论的功能,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其电视节目具有公信力,有相当数量的受众愿意相信节目呈现的内容,接受该电视媒体所展现出的社会图景,从而越来越倾向于信任这一媒体。电视媒体公信力的达成,有赖于其长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为受众展现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真实的社会现状。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持续,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媒介的辨别力明显增强。如果受众在接触某电视媒体一段时间后,认为其节目内容是虚假或以偏概全的,认为其所呈现的社会与自己看到、接触到的不一致,那么无论该媒体如何努力要引导公众的舆论走向,最终都不过是毫无响应的“自说自话”。 2.议程设置:直面当下社会问题 舆论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媒介所处的社会语境,尽管舆论引导强调态度层面的转变,议程设置则更关注认知层面,但对于媒体而言,“引导”的实现,必是建立在议程设置的基础上,而且理应是一种主动的议程设置,在对报道内容进行选材时握有主动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随意地左右受众。电视节目内容的选定仅仅是“电视议程”的设置,而身处社会中的公众还会自然形成“社会议程”。 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在于:在这场电视议程与社会议程面对面的较量中,电视媒体是否敢于直面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已经在公众眼中成为热点的问题。那么舆论监督类节目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力,电视媒体必须敢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敢于直面当下社会存在的负面现象,与公众一同揭露涉及公共权力的不当运作和社会失范等有关公民权利的重大社会问题,才能更为有效地设置公众议程。毕竟,在现阶段,舆论监督类节目的选材往往最容易抓住公众当下首要的利益关注点。 二、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效果优化:成就舆论引导的建设性魅力 1.舆论监督节目的尺度把握 随着近年来舆论监督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许多业界人士对节目内容提出了关于尺度把握的见解。对于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节目的宗旨更不是借某种社会问题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应从新闻工作的指导性出发,恰当地选择监督报道的案例和报道角度。对于报道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体所能承载的功能就是帮助协调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为舆论监督的参与而激化、放大矛盾。 除了选材的尺度把握外,对节目语言的掌控也影响着舆论监督的效果。与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1-16
谈一谈对社会热点的舆论引导如何提升效果
1.引导舆论的前提:公信力的达成 议程设置能力要求电视媒体要实现引导公众舆论的功能,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其电视节目具有公信力,有相当数量的受众愿意相信节目呈现的内容,接受该电视媒体所展现出的社会图景,从而越来越倾向于信任这一媒体。电视媒体公信力的达成,有赖于其长期站在民众的立场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为受众展现出一个相对全面的、真实的社会现状。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持续,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媒介的辨别力明显增强。如果受众在接触某电视媒体一段时间后,认为其节目内容是虚假或以偏概全的,认为其所呈现的社会与自己看到、接触到的不一致,那么无论该媒体如何努力要引导公众的舆论走向,最终都不过是毫无响应的“自说自话”。 2.议程设置:直面当下社会问题 舆论的有效引导离不开媒介所处的社会语境,尽管舆论引导强调态度层面的转变,议程设置则更关注认知层面,但对于媒体而言,“引导”的实现,必是建立在议程设置的基础上,而且理应是一种主动的议程设置,在对报道内容进行选材时握有主动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媒体可以通过议程设置随意地左右受众。电视节目内容的选定仅仅是“电视议程”的设置,而身处社会中的公众还会自然形成“社会议程”。 这里涉及的关键问题在于:在这场电视议程与社会议程面对面的较量中,电视媒体是否敢于直面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已经在公众眼中成为热点的问题。那么舆论监督类节目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力,电视媒体必须敢于对社会生活进行监督,敢于直面当下社会存在的负面现象,与公众一同揭露涉及公共权力的不当运作和社会失范等有关公民权利的重大社会问题,才能更为有效地设置公众议程。毕竟,在现阶段,舆论监督类节目的选材往往最容易抓住公众当下首要的利益关注点。 二、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效果优化:成就舆论引导的建设性魅力 1.舆论监督节目的尺度把握 随着近年来舆论监督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关注,许多业界人士对节目内容提出了关于尺度把握的见解。对于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不是为了监督而监督,节目的宗旨更不是借某种社会问题以造成“轰动效应”,而应从新闻工作的指导性出发,恰当地选择监督报道的案例和报道角度。对于报道的社会热点问题,媒体所能承载的功能就是帮助协调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因为舆论监督的参与而激化、放大矛盾。 除了选材的尺度把握外,对节目语言的掌控也影响着舆论监督的效果。与
报纸的新闻监督相比,电视节目具有声画同步的真实感与现场感,更利于将事情全貌展现在观众眼前,从而引导观众对某一问题做出自己的判断。 2.舆论监督与受众接受心理 从受众的心理接受来看,只有明确受众的心理需求,传播其需要的信息,媒体才能得到接受和认同,舆论引导才能有的放矢。如今,受众越来越看中自己的“知晓权”,舆论监督类节目选取的题材必须是真正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社会事件,受众才会关注和接受。 但在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同时,又不能无条件地迎合受众需求。在电视经营进入市场后,所谓的“眼球效应”逐渐受到业界重视,个别媒体为扩大市场份额,秉持一种为观众“猎奇”的选材取向,什么好看就播什么。这种单纯追求视觉冲击力来满足个别受众窥视欲的做法,也许可以获得暂时的高收视率,但势必丧失媒体的公信力,绝不是舆论监督的宗旨所在。在议程设置方面,“公众对于外界信息的接收是有限度的,因而媒体的议程不论设置得多么巧妙,一旦过量,只能有部分议程被接受”。哗众取宠的取材,即便初期可能对观众产生一定的引导效果,一旦超过受众的心理极限,就会引起受众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