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路线的布置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填图路线布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的质量,要求填图路线必须全面控制工作区所有地质体和重要构造形迹群及空间展布形态。在工作中运用主干路线和辅助路线来开展区调工作:

主干路线 它必须穿越工作区主要地质构造,布置在露头好的地段并形成路线格架。主干路线填图时,必须作定量的观察记录,查明各岩石地层单位的基本层序组成及变化情况、标志层、相变带的分布范围与变化特征,基本查明断裂、褶皱构造发育特征,并作必要的构造测量。对具一定规模的沉积矿产应初步调查矿体的组成、厚度、赋存状况等。此外,还应补采必要的标本样品。

辅助路线 它是对主干路线填图控制不够的地段的补充路线。一般做到定性的观察描述即可。例如对不整合界面、构造线、相变带、标志层、矿化地段的追索以及辅助性的穿越路线等。其作用是控制的地质内容与实测剖面及主干路线对比。对辅助路线上特别精彩有意义的地质现象才做详细观测、记录与取样。以上两种路线的线距按规范要求布置,形成一定的网络格局。

(一)填图路线的布置

布置填图路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穿越法、追索法和全面踏勘法。

1.穿越法

它是将观测路线布置在与主要地质界线或主要构造线走向相垂直或大致垂直方向上的一种方法(图4-1)。

图4-1 穿越法平面示意图

1 —地层;2—观察路线;3—观察点

野外填图工作中,要把沿观测路线上观测到的各种地质、矿产现象标绘到地形图(手图)上。对重要的地质现象(如地质界线、断层或矿化点等)还要定点观测,并利用遥感图片上的影像特征进行地质界线勾绘,圈定地质体。

穿越法的优点:能较快地查明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相的纵向变化以及地质构造或矿产等情况。其缺点:路线间的小型地质体易被遗漏,地层岩相、厚度及地质构造的横向变化不易了解。

尽管如此,穿越法广泛应用于1:25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中。需要指出的是运用穿越法,常需绘制路线地质剖面图或信手剖面图,这样既有利于观测路线间的相互对比,确定其空间变化,又能确保填图质量。

2.追索法

追索法是用于追索一些重要地质现象,例如:标志层、含矿层、各类接触界线、主要断层、褶皱转折端等。在1:5万或更大比例尺的地质填图中,其观测路线大致是沿着地质界线呈“S”形行进的(图4-2)。

图4-2 追索法示意图

(据卢选元等,1987)

1—地层;2—观察路线;3—观察点

追索法优点:能较准确地勾绘地质界线,易查明地质体沿走向变化的情况,对确定各类接触关系、断层规模和矿化特征等是一有效方法。其缺点:工作量大,且不易查明地层、构造在其垂直走向方向上的变化。

3.全面踏勘法

观测路线纵横交错,遍布整个填图区(图4-3)。这种方法主要运用在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中,它能获取最全面的实际地质资料。

图4-3 全面踏勘法示意图

(据卢选元等,1987)

1 —地层;2—观察路线;3—观察点

(二)填图路线布置的网度

在地质填图设计时,上述三种路线布置网度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填图比例尺,同时考虑填图区地质构造、矿产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遥感资料解译程度,基岩裸露以及通行条件等因素。总之按国家规范要求,使观测路线形成一定的网络格局。

(1)1:100万或1:50万地质调查,选用穿越法。线距一般10~15km,在构造简单地区,线距最稀也不超过20km。

(2)1:20万或1:25万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线距一般2km 或2.5km。成矿有利地段及地质关键地带适当加密,重要的地质矿产现象应进行适当追索。航片、遥感图像解译效果良好、地质构造简单的地区,线距可适当放宽;对通行困难的地段,在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线距可放宽至3~6km;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线距可放宽至4~6km。

(3)1.5万区域地质填图,常采用穿越辅以追索的方法。在基岩出露良好地区,线距一般为0.5~0.8km。在第四系大面积分布区,线距可放宽至1~1.5km。

(4)大比例尺矿区填图,常常采用全面踏勘法。其路线间距依填图比例尺而异。一般以1cm(地形图1c m)为准绳。布置观测路线时,遇露头出露欠佳地段,需动用轻型山地工程(探槽、剥土等)给予揭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