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谈谈你对文学教化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理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最早把文学教育的任务提高到审美层面的是德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席勒。席勒针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人的单一化、片面化、残缺化,提出审美教育,以全面发展的人的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变为审美的人,最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2-10
简单谈谈你对文学教化功能和审美价值的理解
文学是审美的,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它是审美教育的最佳途径。 最早把文学教育的任务提高到审美层面的是德国的思想家、文学家席勒。席勒针对工业化社会带来的人的单一化、片面化、残缺化,提出审美教育,以全面发展的人的感性和理性。他认为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变为审美的人,最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
1.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的一种想像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说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具体地说,首先是为青少年奠定一生的“精神的底子。”就像李玉和说的:“有了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都能对付。”
2.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把握的,用的是一种科学分析的方法,其目的是引导人们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生,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固然有这方面的认识作用,但这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更不是其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历代统治阶级无不利用文学的这一功能对劳动人民进行思想统治。但是,由于教化这种作用方式的明显的政治目的性,决定了它与审美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3.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并且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文学作为一种创作活动,它与文学欣赏活动一起构成了文学上的实践、而文学欣赏活动的完成才才是文学作品价值、功能的真正体现、文学欣赏也就是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语言媒介,逐步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从而在形象中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生活的面貌、并体会这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意蕴内涵,从而在获得感染和影响的同时引起情感上的激动而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感受、审美理解和审美评价、最终完成文学作的教化功能
感谢您的信任,非常高兴您能够接受我的建议,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事顺意,船到桥头自然直,万事有惑终有寻。事事顺意,万事满意,生活顺畅开心愉悦。无论什么样的坎坷终会过去之后便是一番畅顺。
、请从文学语言辞采美的角度赏析唐朝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本诗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悲壮!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球的里”,写进军的时令。“角声满天”,写进军的好大场面和悲壮的气氛。“塞上”,指的是藩镇作乱的地方。“燕脂”,及即胭脂,指红色。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黄金台
典故,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曾经在易水东南铸一高台,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不惜以重金招揽人才。“玉龙”,指的是宝剑。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是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