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论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您好亲非常荣幸为您解答您好,亲,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宗教性与人文性在汉代,的确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这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且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环境。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汉代经学家也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董仲舒提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春秋繁露·玉杯》。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事百神犹无益也”(《郊语》),这两句话表明了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特征。董仲舒还说:“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楚庄王》)“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1-06
董仲舒的天人关系论
您好亲非常荣幸为您解答您好,亲,董仲舒的天人关系宗教性与人文性在汉代,的确是一个宗教勃兴的时代。儒学宗教化、道教出世、佛教传入,都在汉代。这种历史现象不是偶然的。它表明了汉代社会有对宗教的急切需要,且具有产生宗教或引进外来宗教的适宜环境。在这样一种历史环境下,汉代经学家也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董仲舒提出“《春秋》之道,奉天而法古”(《春秋繁露·玉杯》。以下引用该书只注篇名),“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事百神犹无益也”(《郊语》),这两句话表明了董仲舒思想的宗教性特征。董仲舒还说:“受命之君,天之所大显也。”(《楚庄王》)“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玉杯》)这两句话表明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神道设教”观念,一方面抑制地方诸侯势力,以树立天子的权威;另一方面用天来制约天子的权力,使之奉行儒家仁政。在西汉社会历史条件远远没有达到今天的历史水平的情况下,董仲舒借重宗教观念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当是可以理解并值得肯定的。虽然董学的这一宗教性对于后来汉代儒学的谶纬化、宗教化负有一定责任,但又岂能苛责于董仲舒一人呢!何况,在董仲舒思想中还包含有更为值得重视的人文性内容。在《天人三策·第一策》中,董仲舒首先批评指出,“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的社会背景下,董仲舒向西汉统治者提出了著名的“更化”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比心]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