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您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4-18
汉字的演变过程
亲您好,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汉字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发展过程,约占全球四分之一的人使用它。汉字在文化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
一、甲骨文。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二、金文。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三、小篆。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四、隶书。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始于秦未,沿至三国。五、楷书。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七、行书。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1.殷商以前:骨刻文。这种文字最早由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集中发现于山东地区,后赤峰、关中等地也有发现,这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以记事为主的可识文字。这些“文字”,相较于早期符号要复杂很多,更像是象形文字或图形文字,保留有一定“书画同源”的特色。
2.殷商时期:甲骨文。象形文字(图形文字)得到进一步发展,图画性开始减弱,符号性显著增强,并最终形成了更为成熟的“甲骨文”。由于殷商时期热衷于问卜,从而使得大量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得以留存下来,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了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天文、历法、医药等各方面的内容。
3、商周时期:金文(钟鼎文)。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商周时期又发展出了“金文”,即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彼时,我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鼎”作为祭祀器具,开始成为新的文字载体,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
4.成熟文字:小篆、隶书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天下群雄割据,各诸侯国不仅各自为政,相互征战不休,更是导致了数百年的文化割裂,原本同宗同源的各国文字,也开始变得各不相同,哪怕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国家差异也极大。
5.东汉至两晋:隶书。在秦朝官方推行“小篆”的同时,秦朝书法家程邈则创出了一套更为简易,书写更为简单,艺术性更强的字体,这便是“隶书”。如果说“小篆”是官方推行的文字,那么“隶书”便是于此开始在民间流传,并在西汉中期后开始脱离篆书而形成独立的形式。
6.楷书。楷书是在汉朝隶书基础上发展而来,是更加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更趋简化、横平竖直,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因其特点在于““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堪称为字体中的楷模,故而被称为“楷书”。楷书自诞生以来,几经流变,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朝发展,至唐朝达到巅峰,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但到唐末时,楷书在发展到了顶峰的同时,也因其风格过于规整,也导致其开始走下坡路。
7.行书。其又可细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主要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太过难以辨认而产生的一种书法。“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8.草书。大约形成于汉朝,主要是为了书写方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也被称为隶草或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到汉朝末年,章草进一步“草化”,基本彻底褪去隶书痕迹,就连偏旁部首都做了简化和互借,为了加以区分,被称为“今草”,自魏晋以后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