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日晷影长与日晷针长度相等,当地的地理纬度为北纬30度,请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为什么为75度。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首先,我们知道在太阳直射点上方(北半球为南纬,南半球为北纬),太阳高度角是正值。因此,在北纬30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应该是一个正数。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关系。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函数定义为对边与邻边之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日晷针和其产生的影子,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条直线和一条垂直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
假设日晷针长度为L,影子长度也为L。那么,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对边(影子长度)和邻边(日晷针长度)之比就是正切函数的值。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有:
tan(太阳高度角) = 对边 / 邻边
tan(太阳高度角) = L / L
tan(太阳高度角) = 1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使得正切函数等于1的太阳高度角。在单位圆上,正切函数等于1的角度是45度。然而,由于我们处在北纬30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应该是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
太阳高度角 = 90度 - 地平线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夹角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4-01-17
地平日晷影长与日晷针长度相等,当地的地理纬度为北纬30度,请问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为什么为75度。
首先,我们知道在太阳直射点上方(北半球为南纬,南半球为北纬),太阳高度角是正值。因此,在北纬30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应该是一个正数。
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几何关系。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正切函数定义为对边与邻边之比。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日晷针和其产生的影子,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一条直线和一条垂直线组成的直角三角形。假设日晷针长度为L,影子长度也为L。
那么,在这个直角三角形中,对边(影子长度)和邻边(日晷针长度)之比就是正切函数的值。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有:
tan(太阳高度角) = 对边 / 邻边
tan(太阳高度角) = L / L
tan(太阳高度角) = 1
现在我们需要找到使得正切函数等于1的太阳高度角。在单位圆上,正切函数等于1的角度是45度。然而,由于我们处在北纬30度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应该是相对于地平线的角度。因此,太阳高度角 = 90度 - 地平线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夹角。
在北纬30度的地方,太阳直射点位于南纬60度。因此,地平线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夹角可以计算为:
地平线与太阳直射点之间的夹角 = 90度 - (90度 - 60度) - 30度
= 60度
所以,当地的太阳高度角为60度。请注意,这个计算结果是基于假设日晷针长度和影子长度相等,并且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大气折射等)。实际上,日晷和影子的长度可能并不完全相等,并且其他因素也会对太阳高度角产生影响。
那你看一下这个地理题目,那为啥老师上课讲的南京的太阳高度角是75度呢。
而且地平式日晷不是时刻都在发生改变吗
75度 是根据当时的太阳角度
那75度怎么来的呢
同学你好 你有没有清楚一点的图片呢
这是你原题的解答
### 地平日晷与太阳高度角
* **地平日晷影长与日晷针长度相等**:这表示当太阳高度角为75度时,太阳正好位于当地的天顶位置(即垂直于观察者头顶的位置)。
* **太阳在北纬30度的位置**:在北纬30度的地理纬度上,太阳在正午时将会达到最高点,即太阳高度角为90度。
* **太阳高度角为75度时的状态**:当太阳高度角为75度时,说明太阳已经过了正午,并且开始向西方倾斜。
* **注意事项**:这个结论是基于假设地球是一个完全球形且没有其他因素影响的理想情况下得出的。实际情况中,地球的自转轴倾斜、大气折射等因素都会对太阳高度角产生一定影响。
因为地平日晷影子的长度与日晷针长一样,那我可不可以就是说我认为它是一个三角形,因为它的当地的地理纬度为30度,也就是说它的夹角是30度。那我就算另外两边不是75度吗。这种想法是对的吗
地平日晷的影子长度与日晷针长度相等,这是因为太阳光线在地球上的投影效果造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地平日晷本身是一个三角形,或者它的夹角是30度。
地平日晷通常由一个直杆和一个指针组成,指针投射出来的影子长度可以用来测量时间。它们并没有明确的形状或固定的夹角。在实际使用中,地平日晷的使用方法是将指针对准北方,并校准到当地纬度。然后根据太阳光线在不同时刻产生的影子长度来判断时间。具体计算方法涉及到数学和天文学知识。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通过地理纬度为30度就认为地平日晷是一个三角形,并且另外两边夹角为75度。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