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中国近代戏曲史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您好,时代特征: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戏的形成与发展;又一批新兴的地方小戏在全国各地出现;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的戏曲改良活动。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使得社会面貌大有改观,这对那些关注中国前途的有志之士颇有启迪意义。因此,上世纪初叶,中国青年留学日本遂成一时之风气。1906年冬,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该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由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演出中,他们仿照日本新剧(即日本人引进的西方戏剧)的样子,摒弃唱腔,改用口语对白演绎故事。他们的演出,在形式上迥异于传统戏曲而接近西方戏剧(drama),因此,被史家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2-12
根据中国近代戏曲史分析中国近代前期文明戏的传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亲,您好,时代特征: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大戏的形成与发展;又一批新兴的地方小戏在全国各地出现;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的戏曲改良活动。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由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使得社会面貌大有改观,这对那些关注中国前途的有志之士颇有启迪意义。因此,上世纪初叶,中国青年留学日本遂成一时之风气。1906年冬,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成立了艺术团体春柳社,主要成员有李叔同、欧阳予倩陆镜若等。1907年该社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编剧的《茶花女》第三幕,由李叔同男扮女装,饰演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演出中,他们仿照日本新剧(即日本人引进的西方戏剧)的样子,摒弃唱腔,改用口语对白演绎故事。他们的演出,在形式上迥异于传统戏曲而接近西方戏剧(drama),因此,被史家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后来,随着西风渐进,“文明”便成为“现代”“时髦”的同义词,因此人们也称新剧为“文明戏”。尽管在辛亥革命兴起之时,它也曾占有过一席之地,但很快又随着革命风潮的过去而沉寂。这种非本土的艺术要在中国立足,注定还要面临种种艰厄。为了让这种新的艺术存在下去,文明戏的从业人员不得不把争取观众当做第一要义,但是在怎样争取观众、争取什么样的观众的问题上,他们却因意识片面、模糊而走了很大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