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 你好! 从你关于母亲喜欢抱怨,尤其特别讨厌她的负能量的事件中,我感受到题主内心深处的那份委屈、愤怒、无助、焦虑的感受,同时,我也能感受到题主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仍旧以自己的方式在关爱着母亲。想要为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只是在这样的真实环境之下,在一时之间,你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在这份关爱的背后,也许也藏着题主自己的人生成长密码,你实际还有一种无奈的感觉,一种压抑自我的感觉,一种弱小的感觉,一种“失语”的感觉。 为此,我想和你一起来了解和探索的,正是关于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是关于依恋关系和自我认知的问题。 或许,在整个回答过程中,我们没法逐个回答,而是要不断在过往经历和当下环境的切换中来调整和行进。采用这一方式的目的是既要看见曾经的环境中的自己,也要看见当下环境中的自己;既要从个体身上发现那些散落的记忆碎片,又要以某种方式或多种方式来对这些记忆碎片进行不同形式的排列组合,使之形成我们需要的那一部分,就如同一只蜘蛛制作一张蛛网。我们也可能会从蛛网本身的位置与形态去反观它的形成过程,位置选择。 让我们从你的叙述“我妈喜欢抱怨,我特别讨厌她这样的负能量。”开始,如果把这看作是一段文字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么我们还可以继续简化“我特别讨厌妈妈喜欢抱怨的负能量。”当我们再继续往下做整理,就可以得到“我讨厌妈妈抱怨的负能量”,“我讨厌抱怨的妈妈”,直至“我讨厌妈妈。”到这里,我们把你在这个环境中最想表达的意思给呈现在这里“我讨厌妈妈。” 以“我讨厌妈妈”为新起点,我们不妨和自己来展开一场对话。我为什么讨厌妈妈?也许你会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因为她喜欢抱怨,这抱怨在我的认知经验里被解读认定为“负能量”。而我不喜欢“负能量”。 关于这句话本身,或者说关于这个事件本身我们是否可以有除“讨厌”、“抱怨”、“负能量”之外的道路可以被呈现在我们面前以供选择?我们对“讨厌”、“抱怨”、“负能量”本身的理解是始终一致的吗?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只是从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的词性上去做区分,还是说我们代入了我的经验、我的成长经历、我的知识、我的感受、我的想象、我的偏见、我的喜好等等我们已有的,目前正在学习的,把这些所有的融合成一种自我主观性和自我经验来看待它们,我们实际上是带着有色眼镜在看它们,但是我们或许不知自,或者认为本该如此,我就是这样看待大多数的人、事、物、知识、概念等已有的东西的。你也许会强调说,“每个人都天然地带着这种自我的属性来看待一切,就好像盐是咸的,糖是甜的,辣椒是辛辣的,老陈醋是酸的。”而当其中任何一种调味料和另一种调味料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必然会有它们各自本身的味道,然后还有一个两者混合之后所产生的复合味。 即使是如此,我们依然需要了解的是,同样是盐,在放入菜品前就放入和在即将起锅的时候放入的作用和变化是不一样的,其所产生的变化和之后所能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我们用了比较多的时间来说这些似乎与你所提及的问题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不知道她对于我们的这次觉察和探索是否会有作用,有多大作用,我们暂且到此为止,现在把视线拉回到原来的提问上来。 我想,母亲的抱怨这件事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中几乎就是家常便饭。其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谈论家族内或周围左邻右舍来投射这种情绪,或者是发泄自己的不满。这看起来好像仅仅只是抱怨而已,实则不是,如果我们现在来回想一下这个过程,或者我们来再现一个片段,我们就会发现其中所隐藏的万千变化。 比如,当妈妈在饭桌上谈起她那个年代所经历的种种苦楚“我们那时候吃的东西很少,不像你们现在有这么多种类……”通常情况下,我们就会接上一句,“妈,没办法,你那个年代是这样,大家都没什么吃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不同了嘛……”或许,这个时候,你会十分诧异地听到,“哦,不同了,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这个时代就不用好好学习,整天玩电脑玩手机了?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我好吃好喝招待你们,让你们在学校安心读书学习,你想想我们那个时代,哪有人是一心一意专门读书的,要干多少活,做多少事,学习上还不能落下,哪像你这样,一心读书还成绩不好,总是跟我抬杠顶嘴……” 你看,这就是她们的表达方式,当作为子女的我们与作为父母的她们是在谈时代问题时,她们突然话锋一转,把这变成个人情绪发泄的机会,把子女作为她们表达愤怒和不满的工具,当做发泄个人情绪的容器,并且十分固执地认为是子女导致了她们的情绪,而不是自我在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方面出现了问题,继而理直气壮地,天经地义地叨念,诉说,发泄,直至她们心中的愤怒、委屈等情绪得到释放或者平复,或者当子女拒绝时她们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停下来…… 我想,我与你对于上面的内容都会有相当的熟悉。与这类似的当然还有催婚、催生等一系列操作。那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种现象实际上是如何发展并形成且一直沿用至今的呢? 一,父母辈这一代人,尽管她们可能没有面临过像今天这个时代的高房价、快节奏、智能信息化等问题,但是,很显然,她们同样面临了生活物质的匮乏,在身体营养方面的不足与缺乏,这是一部分,是在这一代人身上大多数人都经历并存在的不争的事实;在心理营养方面,一般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这个词语,不知道这个概念。她们的父母,也就是我们的外公外婆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生存挑战,根本无暇顾及,那个时代流行的家长制,一言堂,父母说了算,不说与封建时代相比,但显然还是有这种历史遗留问题,文化精华与糟粕混杂一体的问题,是吗?所谓的棍棒教育,父母独大,拥有绝对的“生杀大权”的现象和问题已经不能用不胜枚举来形容,简直是俯拾皆是,无穷无尽的常态化,习惯化,自动化。形成了一股风气,一种习俗,她们在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家庭教育背景下,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敢于反抗和违背父母的意志的,因为这通常来说意味着“不孝”。是要去挑战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权威的,是要面临周围人的议论和指点的,这个代价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的。所以,她们也有自己的旧痛新伤,她们一方面深受其害,另一方面难以摆脱那种深入骨髓的惯性。 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去了解,需要去看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理解她们,关心她们。即使不能做到理解与支持,至少也可以了解一些关于事情的原委,看见即是照亮。 二,你说,当我从来不和她要生活费,我自己赚,她的化妆品都是我全包的时候,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家人对于我仍然不满意?我猜想,在这背后,实际上你还想歇斯底里地吼上一句:到底要我怎样?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 是啊,相对于大多数在校大学生,你凭借自己的力量赚取自己日常的生活费,以及其它的日常支出的费用,并且还包了妈妈的所有化妆品,当你打扫房间的时候,她抱怨说你没有打扫干净,当她自己来打扫的时候又说太累了,你安慰她不必这样劳累,有些事你可以主动做以帮她减轻负担,或者她可以请你帮忙。她却开始骂你,并且和邻居“败坏你”,当你和她谈起的时候,她却感到愤怒和委屈,于是伤心地哭了起来。 实在地讲,要面对一个这样一位母亲,我也会感觉到很累,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相处的日子负能量爆棚,到处都是一股暗黑的气质,着实让人感到无比的焦躁、烦闷,甚至是抑郁和窒息。 我能理解曾经的你和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这一切,这让你倍感煎熬的黑夜,还有这一时之间难以逃离的原生家庭,母爱的羁绊;面对这个真实的存在和心理的创伤,“讨厌”、“说说”、“抑郁”、“抗拒”、“回避”,我们的身体和心理所做出的任何一种自愿的或者非自愿的选择都没有错,都是有它必然要这样做的理由的,它不会没有由来地出现这些反应和情绪,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本身来说并没有任何做错的地方。一方面,这是我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原始设定,处于自我保护的需要,它触发了一些行为,启动了一部分自我保护的功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到自己这样一种关爱和支持,即,在任何复杂艰难的事实面前,环境之中,自我作为自我的最高级别的安全守护者,作为那个最后的陪伴者,我们拥有选择权。我们并非只有被动地忍受和抑郁这一条道路,或许还有其他的道路可以让我们局部地脱离这种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与控制,让自己尽可能地好受一点。 从弗洛伊德的看法来说,这属于原生家庭的伤痛和潜意识的影响;从荣格理论来说,这似乎又可以说是面具;从阿德勒来说,他认为根本就没有心理创伤,即使有,那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我无意将他们对立起来,也无意说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谁是有利的,谁是不利的,我只是想告诉给你,当我们面对这个事实时,至少,有这三种角度与道路,如果我们再去发掘,还会有更多可能可以为你提供帮助,供你选择的道路可以抵达你心中的那个目的地。 在面对母亲的抱怨和面对自我本身的时候,谁是最重要的?我想你已经胸有成竹,会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自己!但或许,从你的文字描述中和你的具体做法中来看,事实似乎是“截然相反”的,你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了类似于对母亲的“认同”与“取悦”的具体行为。如你主动地清扫房间,自己赚取一部分费用,为她购买所需的化妆品。这只是我在此时此刻所看见和感受到的,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与看法,并非实质性的你的真实状况。 你并非没有情绪和愤怒,没有委屈和无奈,但你没有选择情绪爆发和释放攻击性,似乎也没有告诉你的母亲,“妈妈,我想和你说说话,关于……为什么当你扫地时你会抱怨,你向邻居说我的坏话,是不是我什么地方没做好,还是你最近发生了什么吗?我感觉到很受伤,很委屈,你可以告诉我吗……” 而是用“不想”和“感觉快要抑郁”来描述,这实际上倾向于压抑和不允许,也就是“禁止”的做法,相对这一种“拒绝”的做法,还有另一种做法,可能会让我们觉得好受一点,就是在心理层面,在思维认知上先承认这个事实,承认发生了这件事,接受你被母亲的这种做法伤害的事实。 在这个基础之上,你再去阅读一些诸如原生家庭、情绪管理、行为认知、思维认知、亲子关系、自我关怀方面的心理学书籍来提升自己,来进行自我梳理和自我关怀,补充心理营养。我想,这是一个可以去考虑的方面。 另一方面,通过参加类似的线上或者线下的训练营,或者通过咨询来帮助自己建立这种认知,区分这种客体,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讨论的时刻,我想推荐一些我目前知道的一部分资源给你,供你参考:比如武志红老师的一些讲座,你可以关注他的公众号和视频号,借此了解,也可以阅读他的一些书籍,类似于身体知道答案,成为你自己,也可以去读一读毕淑敏老师的我很重要这类的相关书籍为开拓自己的认知,补充自我能量做一点具体的事。 还可以通过写心灵日记,学习移空技术等等诸多形式,组合形式来让自己好受一点,和朋友见面,向她们倾诉最近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放一个假,散散步,或者到某个地方小住一两天,做一餐饭,吃想吃的水果,这些都是我们自我关怀的形式。 我想,我们已经走得够远了,我与你就此别过吧,前路虽未知,但也许你已经无惧风雨。希望你能慢慢好起来,期待你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