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礼之本是()?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孔子认为礼之本在“仁”。所有的“礼”都要以“仁”为根本出发点。孔子继承周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礼,讲什么乐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关于“礼”的一切论述都基于“仁”,从“仁”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所有的“礼”都要表达传递内在的“仁”。没有内在的“仁”,也就没有所谓的“礼”。杨伯峻先生指出,“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谈不上礼。”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6-26
孔子认为,礼之本是()?
孔子认为礼之本在“仁”。所有的“礼”都要以“仁”为根本出发点。孔子继承周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还讲什么礼,讲什么乐呢?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关于“礼”的一切论述都基于“仁”,从“仁”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所有的“礼”都要表达传递内在的“仁”。没有内在的“仁”,也就没有所谓的“礼”。杨伯峻先生指出,“孔子批判地继承春秋时代的思潮,不以礼为核心,而以仁为核心,而且认为没有仁,也谈不上礼。”
虽然孔子强调礼之本在仁,重视礼义,认为礼不在形式,而在于本质、本原,但孔子并没有忽略礼之形,而且认为形式是必要的。这礼之形,我们可以称之为“礼俗”“礼仪”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在孔子看来,经过夏礼、殷礼的沿革损益,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发展得比较完善。因而,孔子选择了周礼,“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
不仅如此,孔子还积极践行礼,亲身参与其中,是循“礼”而行的典范。孔子主张依礼行事,强调要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配以不同规格的礼仪与礼器,对僭越之举深表叹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八佾》)就祭祀乐舞而言,其规格各有定数,表演人数按照祭主的身份有明确的规定。按周制,“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左传》隐公五年),各有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