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的秘密,催眠是什么?

1个回答
生日快乐罓2
2023-06-07 · TA获得超过27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16%
帮助的人:72万
展开全部
催眠的心理学理论:参考知识文库
何谓“催眠”呢?就是以人为诱导(如放松,单调刺激,集中注意,想象等)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其特点是被催眠者的自主判断、自主意愿行动减弱或丧失,感觉知觉发生歪曲或丧失。强调一点,我们不会彻底丧失自主意识,若指令和我们的原则、道德、价值观发生巨大冲突时,催眠往往会失效,被催眠者在情绪激烈中会转醒。催眠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暗示效应”——我们的无意识对某些事情或命令进行不自主的相信或服从,这被认为是催眠的基础。所以不是任何人都会被催眠,一般了解催眠机制,或者暗示性较差,催眠感受性低的人是很难被催眠的。年龄在7岁到成人之间的人催眠感受性较强,进入中年和年长之后就很难进行催眠了。一、生理学理论——巴浦洛夫学说巴浦洛夫认为,催眠是觉醒和睡眠之间的过渡状态。催眠是部分的不完全的睡眠,或称局部睡眠。当大脑两个半球的皮层没有阻碍的进入完全抑制状态时,我们就会处于普通睡眠阶段。但如果在催眠状态下,与言语暗示内容相关的皮层细胞群,从大脑皮层普遍抑制的背景下解脱出来,而形成一个孤立的,局部的兴奋区。这个兴奋区和催眠师保持单线联系,除了这个区域间接和外界联系外,被催眠者的意识和外界都是隔绝的。试想一下,当一个暴力者在没有制约的情况下会产生多么大的破坏力。同时,缺乏抑制的兴奋区也是这样。于是催眠师暗示刺激引起的兴奋反应就具有了巨大的,几乎不可遏制的力量。被催眠者在这种力量下,对暗示做出各种反应。神奇的催眠现象就发生了。
二、操作理论——信息加工巴勃用信息加工原理对催眠现象进行了解释。
根据信息输入——输出理论,被催眠者在催眠状态下做出的催眠行为(输出反应)与被催眠者原有的状态(输入情况)有着重要的关系。这些输入变量有:个体特征,对催眠的态度,对他人所指出的活动的期望和任务激励,催眠师的语词音调,暗示的手法等。这些变量作为输入条件都会影响输出反应,表现出故意忍耐疼痛,选择性遗忘,幻听幻视等反应。因此,催眠实际上是一种情境——行为反应。
巴勃做过一个有趣的对比实验,第一次实验时,实验者对接受催眠的人介绍:先前一些优秀的人在同样的实验中,很轻易且完美的完成了要求的任务。于是被试们为了证明自己也是优秀的人,以自身的人格因素,积极态度和任务激励作为输入因素投入到催眠过程,然后努力体验和想象实验者所要求的事项。结果这些别催眠者很容易产生了实验者所期望的反应。几天后,实验者对原先的被试们做了第二次实验。实验者避免了那些不客观的参考价值——没有提出有些优秀的人很好的完成了实验,要求被试“诚实报告”,强调了绝对诚实报告他们的体验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于是在第二个实验中,一些被催眠者纠正了他们以前的幻觉报告,否定了某些体验。这个实验很好的证实:被催眠者的态度,期望与任务奖励这些输入条件对输出结果的影响。你也永远都无法催眠一个不愿被催眠的人
三、精神分析学说催眠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来源之一,同时精神分析也促进了催眠的发展。精神分析对催眠现象进行解释的基础是“移情”。弗洛伊德认为人们被催眠是因为自己的情感出现了无意识转移。被催眠者对催眠师幼儿般的依附态度,是因为他们对催眠师产生了移情,把催眠师当做自己儿时能满足自己愿望要求的父母,从而对催眠师表现出盲目的依赖和顺从。移情(empathy)后来精神分析学派又补充了两个观点分别是“适应性退行”和“自我接受”。所谓“适应性退行”就是自我服务性意识水平向幼儿期倒退。个体为了加强对内心的掌控,受术者通过与现实隔绝,从而启动、控制和终止心理回归。这也就造成思维过程容易被操纵,接着会进入“自我接受”状态——人们像处于白日梦,各种松弛状态,感觉剥夺状态,夜梦,冥想,精神专注和精神病性的幻觉状态(即意识变更状态)一样,丧失了正常状态时对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和操纵掌控的能力,而是被动的接受加工信息,出现被控制现象。
四、角色扮演理论心理学家沙宾提出并详细阐述了角色扮演说。他认为,催眠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他对角色的定义为:受到催眠师的指令和暗示引导,根据这些指示和暗示,被催眠者知道该怎么扮演,如何行动。被催眠者进入角色后,受术者不是有意扮演某种角色去蒙骗别人,而是在信任催眠师的条件下,渐渐进入角色,全神贯注于某一意识领域以致失去了现实的自我意识。正是由于进入角色,可以放开去想象,受术者才真正相信的确经历着所接受的暗示指令。
沙宾以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了自己的理论。他对一些擅长演戏的人和不太扮演角色的人进行催眠,结果发现,那些会演戏的人都能根据催眠师的指令去想象体验,将自己沉浸在剧情中,忘却了自己。但是那些不会表演的人就很难进入角色,难以对催眠师的描述做出相同程度的催眠反应。所以,只有当我们信任催眠师描绘的表象,相信自己扮演的角色,才有可能进入深层次的催眠。
五、意识功能解离论此观点认为,人的意识有执行运作和监督反馈两种基本功能:执行运作功能可以使我们发出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监督反馈功能可以让我们觉察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正常情况下,意识的两种功能是连在一起的。但是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这也是能够进入中深度催眠的必要条件。进入催眠状态后,个体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其执行运作功能正常工作,接受催眠师指令,但是监督反馈功能会受到抑制从而弱化,甚至消失(这要看催眠深度,程度越深,弱化越强)。希尔加德也证明了这个理论,他提出了“隐蔽观察者”的观点。“隐蔽观察者”就是我们意识的监督功能,是不受意识觉察的感知记忆的部分。当被催眠时,个体内部的“隐蔽观察者”被解离出来,只受催眠师的控制,自己却意识不到,从而出现催眠现象。需要强调的是:不是我们不会做出反应,而是忽略了这种反应。希尔加德在实验中让被催眠者进入催眠状态以后,将其左手置于冰水中。通常数秒钟后感受的刺痛是无法忍受的。这时问受术者是否疼痛,受术者回答“不痛”但是让他右手扶在按钮上,如感到左手疼痛就马上摁下。结果,即使口头报告不痛,可右手总是将按钮按下。这个神奇的实验说明了,我们在意识解离状态下不是完全没有监督反馈意识,而是意识的统整功能失去了作用。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催眠状态下,我们对反道德行为的阻抗了。讲了这么多理论相信大家对催眠的原理都有了一个具体的了解。但是上述理论除了生理学理论反驳较少之外,大多数心理学家支持的是角色扮演理论和意识功能解离理论。那么,题主是怎么认为的呢?有没有受到启发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祝好。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