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某选拔考试参加人数为1000人,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65,标准差为10。(1)已知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考了85分和55分,问这次考试中考分高于他们的人数分别有多少?(2)若只能有200人能进入下一轮面试,问面试分数线定多少合适?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亲!您好!
(1) 对于任意一个分数值 x,高于这个分数值的人数可以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对应 z 值的概率进行估算。其中 z = (x - μ) / σ,μ 为平均分,σ 为标准差。甲同学的 z 值为 (85 - 65) / 10 = 2,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高于他的人数约为0.0228,即约有1000*0.0228 ≈ 23人。乙同学的 z 值为 (55 - 65) / 10 = -1,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高于他的人数约为0.1587,即约有1000*0.1587 ≈ 159人。因此,考分高于甲的人数约为23人,高于乙的人数约为159人。
(2) 要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数限制为200人,可以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反推出对应的分数线 x。具体地,令 z = (x - μ) / σ,满足 P(Z > z) = 200 / 1000 = 0.2。其中 P(Z > z) 表示标准正态分布中 z 值大于某个值的概率。反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当 z = 0.84 时,P(Z > 0.84) 约为 0.2。因此,有 (x - μ) / σ = 0.84,代入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值可得:(x - 65) / 10 = 0.84
解得 x ≈ 73.4,因此面试分数线可以定为约为 73 分。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12-28
已知某选拔考试参加人数为1000人,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为65,标准差为10。
(1)已知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考了85分和55分,
问这次考试中考分高于他们的人数分别有多少?
(2)若只能有200人能进入下一轮面试,
问面试分数线定多少合适?
【解答】
(1)解:由于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且已知平均分为65,标准差为10,我们可以计算出成绩在任意分数区间内的人数分布。
对于学生甲,考了85分,高于平均分65分的20分,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考分高于8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1 - \frac{1 - \frac{1}{2}}{1 + \frac{1}{4}} = \frac{3}{8}$。因此,考分高于85分的人数为$1000 \times \frac{3}{8} = 375$人。
对于学生乙,考了55分,低于平均分65分的10分,根据正态分布的性质,考分高于55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frac{1 - \frac{1}{2}}{1 - \frac{1}{4}} = \frac{2}{3}$。因此,考分高于55分的人数为$1000 \times \frac{2}{3} = 667$人。
(2)解:为了确定面试分数线,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分数使得只有200人超过这个分数。由于成绩呈正态分布,我们可以通过正态分布表或计算得出这个分数。
根据正态分布表或计算,当$p = 0.2$时(即超过该分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对应的分数为$65 + 1.645 \times 10 = 81.45$分。因此,面试分数线定为81.45分比较合适。
亲,您好!
(1) 对于任意一个分数值 x,高于这个分数值的人数可以用标准正态分布表中对应 z 值的概率进行估算。其中 z = (x - μ) / σ,μ 为平均分,σ 为标准差。
甲同学的 z 值为 (85 - 65) / 10 = 2,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高于他的人数约为0.0228,即约有1000*0.0228 ≈ 23人。
乙同学的 z 值为 (55 - 65) / 10 = -1,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高于他的人数约为0.1587,即约有1000*0.1587 ≈ 159人。
因此,考分高于甲的人数约为23人,高于乙的人数约为159人。
(2) 要将进入下一轮面试的人数限制为200人,可以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反推出对应的分数线 x。具体地,令 z = (x - μ) / σ,满足 P(Z > z) = 200 / 1000 = 0.2。其中 P(Z > z) 表示标准正态分布中 z 值大于某个值的概率。
反查标准正态分布表,当 z = 0.84 时,P(Z > 0.84) 约为 0.2。因此,有 (x - μ) / σ = 0.84,代入平均分和标准差的值可得:(x - 65) / 10 = 0.84解得 x ≈ 73.4,因此面试分数线可以定为约为 73 分。
某研究人员获得8名学生参加某能力考试的成绩如下表,问性别与能力间有连带关系吗表1:8名学生参加某能力考试的成绩一览表
首先,我们可以将成绩按照性别分别计算平均值。
男生的总成绩为 47+72+52+70+66+64 = 371,平均成绩为 371/6 ≈ 61.83。
女生的总成绩为 60+49 = 109,平均成绩为 109/2 = 54.5。
从平均分来看,男生的平均成绩略高于女生。但是,我们需要进行更加严谨的统计检验来验证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可以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来验证性别与能力之间的连带关系。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我们需要对成绩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将它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类。由于样本较小,我们这里将成绩分为两类,即及格(成绩大于等于60分)和不及格(成绩小于60分)两类。
2. 然后,我们需要对男女生在及格和不及格两个类别中的人数进行计数,得到如下表格:
| 及格 | 不及格 | 总数 |
| --- | --- | --- |
| 男生 | 5 | 1 | 6 |
| 女生 | 1 | 1 | 2 |
| 总数 | 6 | 2 | 8 |
3. 接着,我们需要计算期望频数。期望频数是指如果性别与能力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我们在每个类别中期望看到的人数。期望频数可以根据下式计算:期望频数 = (行总数 × 列总数) / 样本总数。例如,男生在及格类别中的期望频数为 (6 × 6) / 8 = 4.5。计算得到的期望频数如下表所示:
| 及格 | 不及格 | 总数 |
| --- | --- | --- |
| 男生 | 4.5 | 1.5 | 6 |
| 女生 | 1.5 | 0.5 | 2 |
| 总数 | 6 | 2 | 8 |
4.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卡方值。卡方值是一个统计量,用于衡量样本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卡方值 = Σ [(观察频数 - 期望频数)^2 / 期望频数]。其中,Σ 表示对所有类别进行求和。计算得到的卡方值为 1.33。
5. 最后,我们需要查找卡方分布表,在给定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df = (行数-1)×(列数-1))的情况下,确定临界值。假设我们选择显著性水平 α = 0.05,自由度 df = (2-1)×(2-1) = 1,则临界值为 3.84。
6. 比较卡方值和临界值。如果卡方值小于临界值,则认为样本观察值与期望值
1. **首先**,如果样本观察值与期望值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我们则认为性别与能力之间**不存在**连带关系。相反,如果差异显著,那么关系可能就存在。
2. **在本例中**,卡方值为 1.33,小于临界值 3.84。因此,我们不能拒绝零假设,即无法得出性别与能力之间存在显著连带关系的结论。
3. **综上所述**,根据卡方检验的结果,我们不能推翻性别与能力之间不存在连带关系的零假设。
4. **但是**,由于样本量较小,这个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5. 表示强调或重要信息。
某测验中一问答题(满分为12分)10人得分如下表所示,请用高低分组法计算该题目的区分度和难度。[区分度D=P.-P:难度D=(P:+P)/2]表2:某测验中问答题与总分统计一览表
首先,将得分按照从高到低排序:
12,11,10,8,8,7,6,3,3
接下来,考虑划分高低分组。
由于有10个人参加了测验,我们可以将他们平均分为两组,即5人一组。
划分后的结果如下:
高分组:12,11,10,8,8
低分组:7,6,3,3,_
其中,低分组中最低得分是缺失的,因为只有9个数据。因此,我们需要补充一个缺失值,可以选择用低分组的中位数3来补齐。
现在我们就可以计算区分度和难度了。
首先计算P+,即高分组得分率(即得分大于等于本题平均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减去低分组得分率。
根据上面的划分,本题的平均分是8.5(即所有得分之和除以10),因此:
高分组得分率 = 5/5 = 1
低分组得分率 = 4/5 = 0.8
因此,P+ = 1 - 0.8 = 0.2
接下来计算P-,即最高分和最低分之差除以总分数(即12-3=9)。因此:
P- = 9/12 = 0.75
最后,区分度D等于P-减去P+,难度D等于P+加上P-再除以2。因此:
D = 0.75 - 0.2 = 0.55
D = (0.75 + 0.2) / 2 = 0.475
因此,该题目的区分度为0.55,难度为0.475。
根据题目信息,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假设:
- 原假设H0:男女生在该测试上没有显著差异,即μ1 = μ2
- 备择假设Ha:男女生在该测试上存在显著差异,即μ1 ≠ μ2
其中,μ1和μ2分别为男女生在该测试上的总体均值。因为样本量大于30,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可以认为样本均值的分布也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样本均值和样本标准差:
男生样本均值x1 = 14,样本标准差s1 = √82 ≈ 9.055
女生样本均值x2 = 16,样本标准差s2 = √86 ≈ 9.273
计算出样本的t值:
$t = \dfrac{\bar{x_1}-\bar{x_2}}{s_p\sqrt{\frac{1}{n_1}+\frac{1}{n_2}}}$
其中,$s_p$为样本均方差,可用如下公式计算:
$s_p^2 = \dfrac{(n_1-1)s_1^2+(n_2-1)s_2^2}{n_1+n_2-2}$
带入数据可得:
$s_p^2 = \dfrac{(14-1)82+(16-1)86}{14+16-2} \approx 83.947$
$s_p = \sqrt{83.947} \approx 9.162$
$t = \dfrac{14-16}{9.162\sqrt{\frac{1}{14}+\frac{1}{16}}} \approx -0.549$
根据自由度为28和显著水平为0.05时t分布的临界值表,可得$t_{0.025, 28} \approx 2.048$。因为$t < t_{0.025, 28}$,即样本t值低于临界值,所以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显著差异,男女生在该测试上成绩没有差异。
综上,答案为:不拒绝原假设,男女生在该测试上成绩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