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德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3-12
以美育德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和效果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感受到了美,体验到了高雅、高尚的情感,与他人分享、共享美,与他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共振,在获得精神满足的同时,也渐渐培养起了爱心、同情怜悯之心、爱美向善之心、群体公益之心等等。这样,审美活动就具有了道德教化的作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五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位置;在“五育”中,德育与美育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包含着真善,美育可以达成德育的目标。面对当前德育存在的挑战,借助美育的优势开展德育,以美育德,是值得思考和重视的德育实施路径。以美育的方式开展德育,可以从内心、从情感方面促进道德的养成,以美育德就可以是问心的;因为美或审美活动具有令人愉快的性质,美育可以让人在愉快中形成道德修养,所以,以美育德便可以是快乐的。一、美育可以达成德育康德说:“美是道德的象征。”[1]美应当包含道德的内容,同时,道德也应当是美的。道德虽然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但总是要体现在言行中。道德作为一种“应该”的要求,也有理由获得人们的赞美,所以有德行之美,有“美德”一词。可见,德总是与美联系在一起的。但这只是“应当”的要求,事实上,道德与美的关系却并非这么直接、这么简单。“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正如孔子所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德”与“色”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东西,人们对待二者的态度大不相同。“色”乃是一种直观的美,能马上产生审美效应;“德”是一种间接的美,需要一定的抽象把握能力才能感受到,如果不具备这种抽象把握能力,一种德行再高尚,一个人也是不能感受到它的美的。既然感受不到德行之美,那对道德的接受和践行就比对美的追求、喜爱要困难得多。德的确立并不那么容易。而德育的开展,也往往存在相当的困难。如果德育采取说教的方式,灌输抽象的道德要求,试图以理服人,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就会收效甚微。如果在美育中开展德育,在审美活动中达成德育的目标,某种意义上说则可以克服德育的困难,为立德树人创造良好条件。这是由美育与德育的内在关联以及美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美育与德育有着内在的关联性。蔡元培当年给美育所下的定义就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2]在他看来,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情感,是为了与智育一起完成德育。他认为,人的情感是需要陶养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