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复吟咏此诗,体会并阐述诗中的主要内涵。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0-28
反复吟咏此诗,体会并阐述诗中的主要内涵。
题主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问的是哪首师的内涵呢?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反复吟咏此诗,体会并阐述诗中的主要内涵。
1、《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中间两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下魂。“。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2、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3、《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4、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试结合个人所学,说说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
好的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不仅终止了汉匈间的连年战争,而且为促进匈奴社会文化发展和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根据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间整整100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连年战火不仅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且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香溪,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长安帝都的皇宫,黄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她有幸体会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昭君出塞受到后人的钦佩和赞颂。2000多年前的汉代,与王昭君同
试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结合自己以往所学过的作品谈谈:杜甫为什么会被尊为“诗圣”?
杜甫被尊为“诗圣”,指的是杜甫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悲天悯人的思想。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流落江湖,几乎没有过几天快乐的日子,但是杜甫不仅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妻子儿女,他把更深沉的爱投向国家,投向在兵灾连接的时代人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