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1
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近代以来的中国饱经战乱之苦,这对本不发达的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其...
2.
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个革命阶级长期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2-09
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
1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近代以来的中国饱经战乱之苦,这对本不发达的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其...2.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个革命阶级长期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
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且近代以来的中国饱经战乱之苦,这对本不发达的经济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直到1949年,中国仍然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大国。其政治经济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二、新民主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一)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四个革命阶级长期奋斗、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结果。因此作为中国新的经济建设纲领,它经历了一个长期探索、逐步形成的过程
1949年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比较明确的新中国经济纲领和政策,七届二中全会提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就其基本形态说来,还是和还将是分散的和个体的。 (2)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一部分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3)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需要尽可能地利用城乡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4)要引导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必须组织中央、省、县、区、乡的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和合作社的领导机关。 (5)对外贸易采取统制政策。 七届二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基本政策。由于上述政策包括了四个方面:即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八个对象:即公方(指党、国家和集体)、私方(指私营经济和个人利益)、工人、资本家、城市、乡村、国内、国外,因此又被简称为“四面八方”政策。1949年9月,它被写入《共同纲领》,在建国前后的城市接管、恢复发展生产、建立新经济制度和新型对外经济关系方面,都起着指导作用。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