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业中常见的认知心理问题有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 攀比心理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在择业的目标上不具有可比性。然而,大学生大都年轻气盛,喜欢争强好胜,且有非常强的虚荣心,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有的同学常常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能力、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比别人差”,尤其是学习好一些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没面子,会被人瞧不起,为求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目标定位过高,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而又十全十美的工作。而相互攀比的结果便是不少人迟迟不肯签约,直到发现时,已经后悔莫及,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毕业生中经常可以看到。
#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在就业期望值方面,不少同学定位过高,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31.2%的同学要求月薪20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意向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这种就业期望值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求职择业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较高,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工作稳定、条件优越、环境舒适、收入高、发展空间大,并且还要符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单位就业。由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没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接触过的单位过分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刚开始与用人单位接触就对其管理、待遇等方面提出许多不满和否定。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 盲目依赖心理严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在2005年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有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其中,有39.6%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通过网络找工作,36.5%的人通过由学校、导师向用人单位推荐的方式,还有15.9%的人请求家人和朋友帮助推荐工作。而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找工作的大学生只占19.7%。
# 焦虑和恐惧心理,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
# 自卑与自负
# 利己心理严重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4-01-18
在择业中常见的认知心理问题有
# 攀比心理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在择业的目标上不具有可比性。然而,大学生大都年轻气盛,喜欢争强好胜,且有非常强的虚荣心,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有的同学常常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能力、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比别人差”,尤其是学习好一些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没面子,会被人瞧不起,为求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目标定位过高,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而又十全十美的工作。而相互攀比的结果便是不少人迟迟不肯签约,直到发现时,已经后悔莫及,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毕业生中经常可以看到。
# 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在就业期望值方面,不少同学定位过高,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31.2%的同学要求月薪20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意向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这种就业期望值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求职择业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较高,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工作稳定、条件优越、环境舒适、收入高、发展空间大,并且还要符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单位就业。由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没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接触过的单位过分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刚开始与用人单位接触就对其管理、待遇等方面提出许多不满和否定。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 盲目依赖心理严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在2005年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有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其中,有39.6%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通过网络找工作,36.5%的人通过由学校、导师向用人单位推荐的方式,还有15.9%的人请求家人和朋友帮助推荐工作。而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找工作的大学生只占19.7%。
# 焦虑和恐惧心理,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
# 自卑与自负
# 利己心理严重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 **完善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并拥有广博的知识面和知识背景。只有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各种知识,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 **较强的能力**
大学生必须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否则会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在大学生活中,应注意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
3. **较高的素质**
作为大学生,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必须有健康的体魄,这样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和热忱。同时,大学生应具备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完美的人格品质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及经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竞争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