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以隋代开皇九年为转折点:以前为乡官制,以后为职役制。乡官制有国家财政发给的报酬,职役制则是一种赋役义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安,循禁盗贼。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就曾担任过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汉代在秦代乡、亭、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里以下的组织,建立了什伍制度。所谓什伍制度就是:5家为1伍,设伍长;10家为1什,设什长。至于里以上组织:100家,即10什,仍为1里,设里魁;10里为1亭,设亭长;10亭为1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除相当于乡长的“有秩”系郡府委任的以外,其余都是县衙委派,其中“三老”相当于今日的乡人大常委会主任,地位崇高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3-28
根据材料指出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尽快
好的
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以隋代开皇九年为转折点:以前为乡官制,以后为职役制。乡官制有国家财政发给的报酬,职役制则是一种赋役义务。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全国划一的郡县制后,对县以下基层组织进行了调整和统一:设乡、亭、里三级。一般为10里1亭,亭有亭长。10亭1乡。乡领导班子设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四职,其职能分别为:三老掌教化;有秩掌行政,相当于乡长;啬夫听讼、征税;游徼负责治安,循禁盗贼。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就曾担任过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汉代在秦代乡、亭、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里以下的组织,建立了什伍制度。所谓什伍制度就是:5家为1伍,设伍长;10家为1什,设什长。至于里以上组织:100家,即10什,仍为1里,设里魁;10里为1亭,设亭长;10亭为1乡,置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除相当于乡长的“有秩”系郡府委任的以外,其余都是县衙委派,其中“三老”相当于今日的乡人大常委会主任,地位崇高
地位崇高,但无行政权,也没有正式俸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少地方基层组织废置,即使保留也多因袭汉制。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多仿西周之制,实行邻、里、族党三级制。北魏孝文帝时,鉴于民多荫附于权贵,逃避国家课役,不得不改行监督更为严密的三长制。所谓三长制就是:5家立1邻长,5邻立1里长,5里立1党长。由于三长切实负起了检括户口和均徭省赋的任务,使国家财政收入有了显著增长。
隋文帝开皇九年朝廷颁布新令。改三级制为“乡、里”二级制。明文规定:100户为里,设里长1人;500户为乡,设乡正1人。从秦汉到隋以前,乡级治理属于实体性行政、功能性自治的体制。从隋开始,随着小农经济的日益成熟,乡村内部组织能力的增强,乡一级不再是行政单位,只具有半官半民的行政功能,政权结构进入了“王权止于县政”的新时期。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即里正、坊正、村正,以司督察。随着“乡”功能的进一步弱化,里村成为基层组织的重要层次,负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工作。
宋代基层组织起先与唐代相同,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设里。北宋中后期经历了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的演变过程。元代为了推动农业生产,以自然村为基础,建立过称为“社”的劝农组织。明代乡里制度分为前后两个时朝。明初实行里甲制,明中后期社会治安恶化,朝廷于里甲之外,另设保甲组织,专职维持社会治安。清代基层组织,起先一直沿用明代制度。顺治五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规定110户为1里,以丁多者10人为里长,余100户为10甲。每年轮流,由1位里长负责管摄里内之事。同时,清代明确规定:城中之里称“坊”,近城之里称“厢”,其余农村之里才称“里”。直到1908年,清政府为适应新政需要,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凡府厅州县官府所在地为城,其余市镇村屯集等地人口满5 万以上者为镇,不满5万者为乡。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行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
乡的地方自治执行机关很简单,只有乡董、乡佐各1名。自治范围以学务、卫生、道路、农工商务、慈善事业、公共营业及自治经费为主。从清末开始国家治理体制下沉,乡开始成为一级正式的政权机构。
以上为中国历史上基层治理演变,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已赞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