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工资怎么分配
展开全部
一、想了解一下,对于婚后工资应该怎么分配
1、工资是指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2、根据《民法典》规定,工资、奖金为夫妻共有财产。家庭理财如果不当,很容易造成夫妻的矛盾从而影响家庭稳定。婚后夫妻的工资,有的家庭各花各的,有的是一方来掌管家中经济大权。据官方网站了解到,婚后夫妻的工资按如下方法管理才合理:
1、双方有各自能够支配的一部分自己的工资,留一部分工资自己支配。
2、双方除了自己支配的那部分工资,剩下的工资应归入家庭共有资金里,用来共同存款、支配生活费、孩子的教育经费、还房贷、交水电、以及其他共同的生活开支。
3、建一个共同账号,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话)每月往里面打剩下的那部分工资,用于共同支出。
一、想了解一下,对于夫妻婚前财产要怎么分配
一方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离婚时是不能分割的,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若婚姻双方对婚前的财产没有约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婚前财产是个人财产,而且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转化为共同财产。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想了解一下,对于婚后债务是怎么分配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三、想了解一下,对于离婚后应该怎么确定抚养费的标准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
1、工资是指雇主或者法定用人单位依据法律规定、或行业规定、或根据与员工之间的约定,以货币形式对员工的劳动所支付的报酬。工资可以以时薪、月薪、年薪等不同形式计算。
2、根据《民法典》规定,工资、奖金为夫妻共有财产。家庭理财如果不当,很容易造成夫妻的矛盾从而影响家庭稳定。婚后夫妻的工资,有的家庭各花各的,有的是一方来掌管家中经济大权。据官方网站了解到,婚后夫妻的工资按如下方法管理才合理:
1、双方有各自能够支配的一部分自己的工资,留一部分工资自己支配。
2、双方除了自己支配的那部分工资,剩下的工资应归入家庭共有资金里,用来共同存款、支配生活费、孩子的教育经费、还房贷、交水电、以及其他共同的生活开支。
3、建一个共同账号,夫妻双方(都有工作的话)每月往里面打剩下的那部分工资,用于共同支出。
一、想了解一下,对于夫妻婚前财产要怎么分配
一方婚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离婚时是不能分割的,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若婚姻双方对婚前的财产没有约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婚前财产是个人财产,而且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转化为共同财产。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二、想了解一下,对于婚后债务是怎么分配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四条,夫妻双方共同签名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认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负的债务,以及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属于夫妻共同债务。夫妻一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以个人名义超出家庭日常生活需要所负的债务,不属于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债权人能够证明该债务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共同生产经营或者基于夫妻双方共同意思表示的除外。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九条,离婚时,夫妻共同债务应当共同偿还。共同财产不足清偿或者财产归各自所有的,由双方协议清偿;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决。
三、想了解一下,对于离婚后应该怎么确定抚养费的标准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无固定收入的,抚育费的数额可依据当年总收入或同行业平均收入,参照上述比例确定。
有特殊情况的,可适当提高或降低上述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