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您好!我是书山文泉,让我们学做自己的心灵园艺师,守望春华秋实。 认真的读了你的描述,了解到你现在的苦恼:不喜欢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对自己这种不自觉的比较行为表示难以理解,自己也不希望做一个这样的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可是不知如何改变? 因此,你希望可以理解自己为何如此?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排解这种“心不由己”的困扰。 我尝试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答案字数较多,分两次回答。 1.正确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比较。 ——比较带来焦虑、不友好。从你的理解来看,看到他人比自己好,会觉得难以接受,会焦虑不安,害怕被他人踩在自己头上。跟他人的这种关系,使自己觉得与朋友之间不友好,等等。对于“别人比自己好”这个事实,可进行多种解读,可能是自己也要继续努力的暗示、可能是自己会被淘汰的警示;从人际关系来讲,也可能意味着“脱离”、“掉队”,或者是别的什么。 ——但不管哪一种,都意味着我们要对现状做出行动上的改变。这种感觉会破坏我们当下的舒适,制造出种种的焦虑不安。但这只是比较的一个方面,既然它如此普遍的存在,必定还有它存在的理由。 ——比较与生俱来。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普遍性,“比较”或者说“竞争”是人生而有之的一种天赋行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就像易经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让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生生不息。每个人从受精卵开始就已经是参加了几亿精子比赛中的胜出者。举世夺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只所以夺人眼球,也与更高、更快、更强的比较精神息息相关。但除了比较之外,人与生俱来的还有“合作”,所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处暂不展开。 ——比较使人更好的认识与发展自己。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也是一种比较。这种比较是通过外面的认识,返回来更好的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帮助自己成为更为完善的人。试想,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么,那个人肯定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说,人所在的圈子很重要,因为参照的比较系数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也不一样,长此以往,自己也会变成不一样的人。 为何你对比较如此关注又如此排斥呢?这里面可能有个人的缘由。 2.理解自己的“喜欢比较”又“不想比较”的心理行为。 ——这个现象背后的核心问题,从自我的角度来讲: (1)可能与你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我猜测,可能父母对你的关注点,放在你与他人的比较上,比如你成绩好、各方面表现好等。这让你产生了“因为我比他们好,所以我才值得被爱”的信念,而忽略了“作为他们的孩子,作为一个人,本身就是值得爱”这个底层信念。所以,“比别人好”成为自己获得爱和安全感的重要筹码。这种“有条件的爱”的信念,从童年延续到现在。 ——它帮助你获得了许多的关注,发展了自己的能力,会使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由于这种被爱和安全感是建立在不断“对外获取”的基础上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发现周围有比自己更好的人,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到“不被爱、不够安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圈子的扩大,要成为“佼佼者”的难度变大,可能性变小。但内在的信念又还在影响着你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因此,会感到十分纠结。 (2)另一个原因,跟现在的你有关,尚未能够悦纳、发现和发展自我的独特性与内在价值。 ——这一点跟前一点有很大的关联,由于我们总是把目光放到外面的“获取”上,而常常忽略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因此,直到成年,自我只是努力的一种工具,而未能得到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其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这种自我缺失的比较,就像是一棵没有扎根的小树。他总在跟随外面的环境而移动位置,自己很累;但由于没有扎根,得到的成长很少,且严重缺乏踏实感。他不知道自己是一棵什么样的树,适合在哪个位置成长,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要开什么花,结什么果?看着他人都在开花结果,自己不由自主的焦虑和担忧。但战胜他人并不能让我们成为自己。 以上是对比较的认识和你个人层面受比较困扰的原因分析。第二个回答,将继续分析如何排解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