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魔法怎样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首先,你要明白,魔法并不是你从外部获得的,也不是你从内部创造的,而是在你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双向建构起来的。魔法并不是预先存在于你的体内,不是一种天赋(魔法先天论);魔法也不是预先存在于外界客体中,由你在后天的实践中发掘(魔法经验论)。这两种原始朴素的观点如今已经被魔法界普遍抛弃。多数魔法师认为,魔法的本质是我们和世界的互动,当这种互动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后,我们便“习得”了魔法。其次,在理解了魔法的实质之后,我们便可以了解在学校里学习魔法时我们到底是在学些什么了。我们并不是在反复练习一套固定的施法程序(行为主义魔法学),也并不是在试图寻找魔法的来源和组成要素(结构主义魔法学),那些都是早期魔法师们的落后认识。我们其实是在研究自我与世界互动的基本规律,试图理解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究竟是如何从毫无魔法性质的“有动因行为”,一步步发展到具备魔法性质的“无动因行为”的。接下来我们要好好聊一下“动因性”这个概念。动因性不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低级智力属性,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时的一种低级策略——认为被观察者的行为受其内部因素驱使,也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动因性是人类原始宗教的基础。在这种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07-28
真正的魔法怎样学?
人类可以学会魔法吗?
首先,你要明白,魔法并不是你从外部获得的,也不是你从内部创造的,而是在你和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双向建构起来的。魔法并不是预先存在于你的体内,不是一种天赋(魔法先天论);魔法也不是预先存在于外界客体中,由你在后天的实践中发掘(魔法经验论)。这两种原始朴素的观点如今已经被魔法界普遍抛弃。多数魔法师认为,魔法的本质是我们和世界的互动,当这种互动达到一定的复杂程度后,我们便“习得”了魔法。其次,在理解了魔法的实质之后,我们便可以了解在学校里学习魔法时我们到底是在学些什么了。我们并不是在反复练习一套固定的施法程序(行为主义魔法学),也并不是在试图寻找魔法的来源和组成要素(结构主义魔法学),那些都是早期魔法师们的落后认识。我们其实是在研究自我与世界互动的基本规律,试图理解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究竟是如何从毫无魔法性质的“有动因行为”,一步步发展到具备魔法性质的“无动因行为”的。接下来我们要好好聊一下“动因性”这个概念。动因性不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低级智力属性,同时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时的一种低级策略——认为被观察者的行为受其内部因素驱使,也就是所谓的“万物有灵”。动因性是人类原始宗教的基础。在这种
认识策略的作用下,早期的人类将世界中的现象划分为“自然现象”(可以被被观察者的内部动因作用或其他被观察者的外部动因作用解释的现象)和“超自然现象”(无法被被观察者的内部动因作用和其他被观察者的外部动因作用解释的现象)。古人类认为超自然现象的存在其实反映了一个或多个超自然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也就是宗教中的神明。这些无法被观察的神明创造了超自然现象,他们向神灵祈祷献祭以祈求超自然现象(即魔法)的发生。这种认识的实质是虚构了一个具有动因性的行为认知主体,用这个主体的动因性来解释超自然现象,本质上还是一种动因性的认识。但是随着近代魔法学的兴起,人们逐渐摒弃了这种认识。人们发现,超自然现象并非受某个无法被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影响,而是受到了观察者自身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是独立于观察者的动因的(无法通过观察者的意志去预测超自然现象)。于是,魔法学家们将魔法重新定义为“非动因行为”,建立了多种研究范式试图模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非动因性影响规律,这标志着魔法学从神学中彻底独立了出来,并与神学划清了界限。此处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魔法的本质是“非动因行为”,那么为什么古人通过向动因性的神明祈祷确能唤来法术
这就涉及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了——魔法的可重复性。魔法的可重复性是指,一个魔法师有多大概率可以重现自己之前的施法结果。文献记录中,古代的魔法可重复性极差,往往不足百分之二三,即百次施法只有不到三次的成功几率。为了让施法一次成功,往往需要布下巨大的“法阵”,让千百人一起作法。当尝试的次数足够多或样本人数足够大时,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或一两个人,因为“走神”或其他原因,恰巧按照非动因的认知方式来施法,进而导致了施法的成功(瞎猫撞到了死耗子)。而当代魔法师们在严格控制施法条件和施法材料的情况下,其施法成功率可以高达98%以上。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古代的魔法师们对魔法的本质认识不足,但他们依然在大量的尝试中掌握了部分施法结果与施法材料之间的对应关系,积累了大量魔法材料学和魔法环境学的经验。而施法材料和施法环境,是除非动因性之外,影响施法结果的第二大因素。因此古代魔法师即便未能发现魔法的实质,却通过大量的试误性试验,用一种“暴力”的方法破解了一些最基础的法术。当然,由于研究方法不正确,古代魔法师们开发新法术的过程充满坎坷,平均两年才能发明一个新的法术。而自从魔法师们正确认识了魔法的实质之后,如今
每年在世界魔法产权协会新注册的原创法术就可达平均3308个,已相当于现代魔法学元年之前六千多年的总和。第三,要想进一步理解魔法的实质,我们还需要将魔法与邪力区分开来。邪力是一种观察者对被观察的活动者的单向作用,且具有动因性和直接性。单向作用是指,只存在邪力引导者对邪力对象的作用,而不存在反过来的情况;动因性是指,邪力引导者的意志会影响邪力的结果;直接性则是指,邪力引导者不需要借助施法材料、肢体或言语就能对对象施加影响。绝大多数应用领域内的“魔法”其实并非真正的魔法,而是邪力,例如“隔空取物”。一般认为邪力是一种非适应性的能力,会对引导者造成恶劣的精神反噬作用,是对“魔法稳态”的一种破坏,因此只有最低阶层的人才会从事邪力劳动。邪力是一种适应不良的低级能力,在宗教盛行的古代,邪力被认为是人与堕落的神(恶魔)之间达成的交易,使用邪力的人被统统打成异端,遭受非人的虐待。而现代魔法学则改变了人们的这种愚昧认识,使得邪力正当化了。但由于邪力对引导者的危害,魔法学家们也并不鼓励人们使用邪力。现代魔法学中有专门的研究邪力使用过程中的反噬和成瘾机制的分支学科——变态魔法学(即曾经的黑魔法学和黑魔
法防御学)。那么如何维持“魔法稳态”,避免成为“走火入魔”的黑魔法师,达到健康的高级适应性呢?这就必须保证施法者和施法对象之间的作用是交互的双向作用,且具有非动因性。这也就是魔法的两个基本特征了。所以,魔法并非“随心所欲”,也并非“主观决定”,而是一种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平等、无为、自在的关系状态。以我所学的空间防护法术为例,这一系法术的终极奥义叫做裂解术,可以直接否定一个事物在时空中的存在状态。引导邪力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果,但邪力引导者必须在主观上有否定该事物存在的意图。而施法者则必须在主观上进入一种“正念冥想”状态,放弃所有的目的和意图,开放自我意识,让施法对象可以无障碍的作用于自我意识,让自我与对象达成一种紧密的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认知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若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那么施法对象正处在一种“膨胀”状态中,在它身上可以发生任意一种超自然的结果。它有可能被裂解彻底消失,也有可能被变形成一只绵羊,还有可能被禁锢封闭。而一旦引入了外界因素,那么对象就会立即从“膨胀”状态进入“坍缩”状态,出现一种唯一的确定结果。而我们在魔法学校中学习的正是如何引入这些外界因素,什么样的外界因素会
引起什么样的“坍缩”,以及如何发现新的外界因素和坍缩结果之间的对应关系。这些额外引入的外界因素,我们就称之为“施法材料”或“施法条件”。以上,就是我对魔法学习的一些总结。和具有一定遗传性的邪力不同,魔法学习是一个后天积累的过程。相当枯燥无聊,要记忆大量的专业知识,每天都在和各种你想象不到的施法材料打交道,无论是冥想阶段抑或材料准备的阶段出错,都会导致施法的失败。且正念冥想训练实在是难如登天,多数人都只能达到中级水平,而要想毕业则必须达到高级水平。因此多数人在结业时只能得到魔法学校的肆业证书,这个证书只能证明你懂得魔法的生成和释放原理,可以成为一个魔法研究员,却无法证明你有从事专业的施法工作的资格,不能成为真正的魔法师,求职中自然会处处碰壁。如果题主的理想是成为一名魔法师,那么出众的意志力和智力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说,某种程度上,魔法也的确是一种天赋。
ps:这只是认知建构主义学派魔法学的观点,虽然是目前最受认可的观点,但也很难说就绝对的正确。魔法学还有很多分支流派,比如机能主义、结构主义、演化主义、人本主义和完形主义等,他们都从某种角度解释了魔法的生成和习得,对魔法现象具有一定的预测效力,指导了当代的魔法研究和实践。如果想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可以阅读一些魔法学的导论性书目。
人类是拥有不了魔法的吗?
好了,回归现实生活了这世界人没有所谓的魔法,只有所谓的魔术,哪怕是东瀛忍术也只是利用视野盲区来达到消失的效果在网上兜售所谓的魔法通灵课程以及道具并非个例。在网购平台输入“通灵术”等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大量相关商品,除了打擦边球的冥想、占卜,很多网店直接宣称自己的魔法通灵课程可以读心、跟动物沟通、开第三眼等等。对此律师表示,这些商品和服务都是我国法律所不允许的,如果消费者不慎购买了此类商品,完全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