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故事》观后感1500字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贡布里希先生的《艺术的故事》(杨成凯先生译版)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史前到20世纪上半叶的作画,建筑,雕塑的变化趋向,大多现实客观准确无误;超过400张画与照片,让不论何时的旧影清晰重现,对比清晰,趣味繁多。这本书被别人亲切地称为:“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如果大家因为这是一本专业类的书籍就怕自己读不懂,那么告诉大家并不是这样。简读几页便可知,这本书文字简明易懂,没有什么生僻的词汇,一些比较难懂的翻译译者也都注出了,普通人读起来完全没有问题。也许会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厚,没有能力读完;但事实上,全书到正文部分结束一共有637页,基本上每两页都会配超过一张图,这些图有一部分是如蒙娜丽莎般的世界名画,有一部分的图读者则闻所未闻,每幅图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前后比较,贡布里希先生也会带来一些独到的见解,透过这它们可以探索一些也许他都没有发现的点,像是画中有那一部分人体结构处理不协调,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做?是因为他观察不仔细,对人体的研究不够透彻,还是故意去修改人体的比例以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在细品完整本书后,读者也许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见解于思维。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12-30
《艺术的故事》观后感1500字
贡布里希先生的《艺术的故事》(杨成凯先生译版)按时间顺序记录了从史前到20世纪上半叶的作画,建筑,雕塑的变化趋向,大多现实客观准确无误;超过400张画与照片,让不论何时的旧影清晰重现,对比清晰,趣味繁多。这本书被别人亲切地称为:“上帝赐予艺术史门外汉的礼物”,如果大家因为这是一本专业类的书籍就怕自己读不懂,那么告诉大家并不是这样。简读几页便可知,这本书文字简明易懂,没有什么生僻的词汇,一些比较难懂的翻译译者也都注出了,普通人读起来完全没有问题。也许会觉得这本书很枯燥、很厚,没有能力读完;但事实上,全书到正文部分结束一共有637页,基本上每两页都会配超过一张图,这些图有一部分是如蒙娜丽莎般的世界名画,有一部分的图读者则闻所未闻,每幅图都有自己的特点,可以前后比较,贡布里希先生也会带来一些独到的见解,透过这它们可以探索一些也许他都没有发现的点,像是画中有那一部分人体结构处理不协调,画家为什么会这样做?是因为他观察不仔细,对人体的研究不够透彻,还是故意去修改人体的比例以达到画面的整体和谐?在细品完整本书后,读者也许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见解于思维。
对于本书的内容,会简要分享几点,可能不能完全正确地表达贡布里希先生的意思,但可以看看这本书中的一些贯穿全文线索是什么。
首先,贡布里希先生在导论的第一页就提到大多数人欣赏艺术的常见误区是“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对古人来说,以美为美;但是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艺术品背后的成因和它具有革命创新性的地方。这是让我们正确对待艺术的一个较基本的原则。如果没有正确的理念,又何谈正确认识艺术?这些认知层面上的小小改变,思维的小小固化,可能就是让读者开始爱上艺术的重要因素。
其次,书中所阐述的题材,大多来自西方,一个我们相对不了解的地方。欣赏这些画作和了解它们的背景有利于我们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某一个时代有更好的整体把控能力,在这之后阅读其他的作品或者学习世界史,欧洲史时,脑海中可以浮现这个时期的画作风格,著名的作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一些其他隐藏的讯息。
再次,书中所展示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画,还有建筑和雕塑。
艺术的范围不仅仅是画,有时建筑的整洁美和雕塑的形象美能给人以更大的震撼。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古罗马的“万神殿”的半椭球体的圆拱,在之后一千多年时间里这种双曲面的拱顶都没有被再现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单曲面的尖拱,可见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发展有多么成熟。
除此之外,雕塑艺术,也再现了许多文化间的交融与变迁,像是希腊文明是如何从古埃及一成不变的实用型艺术转变为自己的“真实”的艺术的。存在于建筑和雕塑中的细节甚至多于绘画,像是大家熟知的罗马斗兽场/圆形竞技场,给人一种规则而宏大的美。
但是,不仔细观察的人又何会意识到,每一层的小拱门之间的柱的样式是不一样的?教堂内部的分隔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火焰哥特式建筑的勾心斗角又是从何而来?
阅读《艺术的故事》以后,关于这些微小又宏大的变迁,你可以了解更多。
最后,我想涉及以下贯穿艺术史的一个问题:追求现实还是追求理想?
古希腊和罗马的那些人体雕塑,我们觉得他们美,不仅仅是因为那些雕刻师的手法好,雕塑表面光滑平整;更重要的是总体来说,这些雕刻家理想化了这些模型,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见不到,或者说是每个人身上“美的部分”凭借而成的,换言之他们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
之后到了中世纪,又部分脱离了理想化。在之后十六世纪素描被发现后现实主义东山再起,之后的形式就愈发复杂,在这里不赘述了。
这些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阵营的变换,和历史上的大事件是否有关呢?
结合上面这些特点,推荐这本书。因时代受限,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这本书不乏男权主义的色彩,但是它清晰的调理和所蕴含的知识足以盖过这不足。对于那些不了解而又渴望了解艺术的,可以翻阅翻阅这本书,相信它能带来不小的收获。
谢谢你哦
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