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文报刊的出现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分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
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
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气门运动
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13
近代中文报刊的出现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分析
1、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2、冲击了传统经典对人们思想的禁锢3、促进并产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气门运动4、开创了近代文明的先河,帮助国人了解世界
中文报刊的发展过程
稍等
多一点
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从建国以来到今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80年代前期,“邮发合一”模式一统天下;第二个阶段从1985年洛阳日报退出“邮发”,自办发行开始,“邮发”和“自发”两种模式平分秋色,并存竞争;第三个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期开始,“邮发”和“自发”相互结合,能够在一家报社内部同时采用。现今,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国的报纸发行模式也在进一步发展,多渠道的发行模式崭露头角,代表了报纸发行的方向,标志着报纸发行进入了新阶段。一、 邮发合一的产生和特点 “邮发合一”是解放初期从苏联学来的一种发行模式,简单的说,邮发合一即是把报纸发行工作交给邮局来做,报纸的生产(编印)和流通(发行)是截然分开的,把送信与送报捆在一起,把多家报纸捆在一起,把报纸的征订、运发和投递捆在一起,把批发和零售捆在一起,这种“一分开、四捆起”就是“邮发合一”的
要近代不是现代
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
稍等
报刊作为传统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信息化媒介,不仅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还为群众视野的开拓提供新途径,是反映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近代中国报刊内容中的文化传播嬗变带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国人也逐渐意识到大众传播媒介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国家决策与社会发展过程中[1]。一、近代中国报刊事业的发展之变 1.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新闻专业思想的交融中国知识分子素来有“清议”的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言论源自儒家传统文化,其本质是积极入世、报国的价值观。在近代社会中,列强入侵与封建禁锢导致中国社会态势恶化,在“君子之道,在于推己及人”的儒家观念推动下,出于“救亡”与“兴国”的目的,大量文人学者积极立言身行,以抒发与呼吁社会发展,掀起了文人办报的热潮。1874年王韬开办《循环日报》,1902年梁启超开办《新民丛报》,1915年陈独秀开办《新青年》杂志等,都反映了传统儒家思想观念中“文人论政”的近代报刊出版传播之盛况。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动荡,时局不稳,在帝国列强的入侵下呈现特有的文化特征。在报刊出版传播活动中,服务于全体人民的崇高目标促使近代报刊极大程度地贴近社会实情、反映民意,这对唤醒民智、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如1853年创办的《遐迩贯珍》、1872年创办的《申报》《中西闻见录》、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等,都以西方文化输入为前提在华传播出版。2.官民分流:政府办报与群众办报之博弈为了稳定民心与维护封建统治,晚清统治者企图利用报刊抵制改革派的舆论宣传。1896年,清王朝创刊了《官书局报》《官书局汇报》,在经历短暂的停刊后出于抵制革命宣传,又创办了一大批新型官报,如《政治官报》《学务官报》等。由于栏目缺失与受众信赖度低,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大清报律》等法令,其主要目的是限制民办报纸的发展。据相关资料, 1898年至1911年是官报盛行时期,大量民办报纸由于触及清王朝利益而遭受毁灭性打击,超过报刊总数三分之一的民办报纸被勒令停刊、传讯、罚款,这是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惨重损失[2]。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了促进社会进步而大量投身报刊事业,其主要目的是改变社会积贫积弱的现状,推翻封建统治与对抗列强文化侵蚀,以报刊出版传播先进思想激发民智。1
上述资料可参考哪些文献
中国近代史
脚注
页注吧
p471—472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