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变化和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摘要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呀!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变化和原因:
贫困问题一直是各国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治理贫困的理论与实践也一直在不断探索、推进。美国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反贫扶弱的政策项目,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本构建了较为健全的“社会安全网”机制;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社会、文化的保守转向,美国反贫困政策开始进入调整改革阶段,逐步由“权利福利”走向“工作福利”,反贫困政策设计一直努力在“缓解贫困”与“促进工作”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首先,关于美国贫困概念的研究。贫困的认识西方学界基本是从布思、朗特里的“收入不足”到彼得·汤森的“相对剥夺说”再到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等这样一种大致研究思路。朗特里第一次将贫困系统地定义为,“经济总收入较低,不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1该定义明显是仅以维持生理机能为目标。汤森通过研究首先提出,“贫困不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组织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使其不足以达到按照社会习俗或所在社会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生存状态。”[2]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贫困的真正含义在于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3]世界银行在1980年指出,“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舒适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的状态。”[4]在后续的1990年和2000/2001的世行发展报告中,将这种传统的基于收入的贫困定义又增添了能力因素和无助、脆弱性等因素。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4-01-09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变化和原因
# 20世纪30年代美国反贫困政策的主要变化和原因 ## 一、美国贫困概念的研究 - 贫困的认识:从布思、朗特里的“收入不足”到彼得·汤森的“相对剥夺说”再到阿玛蒂亚·森的“能力贫困” - 朗特里的定义:经济总收入较低,不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基本需求 - 汤森的定义:贫困不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组织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使其不足以达到按照社会习俗或所在社会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生存状态 - 阿玛蒂亚·森的定义:贫困是指对人类基本能力和权利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的低下;贫困的真正含义在于贫困人口创造收入的能力和机会的贫困 - 世界银行的定义:当某些人、某些家庭或某些群体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他们那个社会公认的、一般都能享受到的饮食、舒适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就是处于贫困的状态 ## 二、美国反贫困政策的变化与原因 - 美国自1935年《社会保障法》颁布以来,逐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反贫扶弱的政策项目,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基本构建了较为健全的“社会安全网”机制 - 七八十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状况的不景气和政治、社会、文化的保守转向,美国反贫困政策开始进入调整改革阶段,逐步由“权利福利”走向“工作福利”,反贫困政策设计一直努力在“缓解贫困”与“促进工作”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 三、总结 美国在反贫困政策上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政治转向和文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美国学者认为,贫困是一个较为复杂动态的概念,对贫困的界定包括但不限于**经济上的匮乏**。 贫困被定义为“一种经济上的匮乏。贫困是与人们缺少消费经济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如,食品、住房、穿衣和交通)的经济资源(货币或近似货币的收入等)有关的一个概念。”此概念由F.Citro和R.T.Michael提出。 另外,M.Smeeding和G.Burtless认为,“贫困概念涉及到了对家庭福祉和家庭拥有经济资源的比较,当一个家庭的经济资源不能满足生活必要、不能提供发展条件时,这个家庭就陷入了贫困。” 除了将贫困界定为一种匮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张贫困更是一种不平等。正如G.Duncan所说:“一个‘不平等的浪潮’正席卷而来,不平等发生在那些有着更好技术和工作经验的人和那些缺乏这两样东西的人之间,并且这个趋势已经导致了人们收入差距急剧拉大。” F.M.Gordon、F.Bourguignon等也认为美国的贫困是逐步从家庭的绝对收入不足向能力、权利不足的多维贫困形态演变。具体来看,美国的贫困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不同的特定含义。 当富兰克林·罗斯福在1933年当选为美国总统,开始实施“新政”时,贫困的主体是指那些在街头流浪、以乞讨为生的无家可归者,以及在失业办公室或者福利办公室门前排队领取政府救济金的失业者。 二战后,尤其是新科技革命以来经济的迅猛发展,美国的贫困含义及贫困人口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流离失所、沿街乞讨只是少数几个大城市闹市区的现象,而这些人作为贫困人口并不具有主体上的代表性。新的贫困人口的主体是指那些经常为满足每日最基本需求,如饮食、住房、交通、用电、医疗等费用而苦苦挣扎的人们。这一群体包括失业的年轻人、支付不起高额医疗费用的老年人、抚养两个及以上子女而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家庭。 二十世纪末,美国许多经济学家开始着眼于研究一个新的群体:工作贫困族。这个群体一般指拥有一份全职工作或者兼
**美国工薪贫困族:生活在“近贫”与“贫困”边缘的人们** 美国有一部分群体,尽管在职工作,却生活在“近贫”甚至“贫困”之中。这些工薪贫困族,一旦遭遇如未能及时支付账单、车辆故障或因病请假等小困境,其生活便可能遭受重大打击,甚至陷入贫困深渊。这类人群中,年轻人、单身母亲、拉美裔美国人和新移民尤为脆弱。 美国贫困概念的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深化,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匮乏,到获得这些需求的机会和资源不足,贫困的定义已延伸至教育、医疗、就业和日常护理等公共社会服务的分享程度。社会贫困的主体也由早期的流浪者,逐渐转向了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以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工作低薪贫困者。 关于美国贫困的衡量标准,早期主要采用基于营养学家阿特华特(W.O.Atwater)的营养标准支出法。该方法借鉴了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英国社会学家布思和朗特里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学家奥珊斯基(Orshansky)提出了收入不充足性测量办法,该方法利用农业部的家庭支出数据来确定贫困线。这一变革标志着美国贫困线测量方法的进步,为后续的贫困研究奠定了基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