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到底和正常人有什么区别?

1个回答
律渐
2023-06-29 · 百度认证:上海律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律渐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心理分析: 你的问题需要专业的解答,以下,供参考。 双相情感障碍,也被称为躁郁症。这是一个情绪难以自己调节的疾病,是要看医生和长期服药和调药的,不是简单的“心理亚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会引起患者情绪、精力水平、思维和行为的急剧转变——从一个极端的狂躁高峰,到一个极端的抑郁低谷,就像在坐过山车一样。这些情绪并非转瞬即逝——双相情感障碍的循环周期,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周乃至几个月之久。 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与遗传密切相关。第一次躁狂或抑郁发作通常发生在青少年时期(15-17岁)或成年早期(18-25岁)。它的症状往往显得微妙而令人困惑,因此,许多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都曾遭遇误诊或者不被重视的情况。 如何区分正常情绪波动和双相情感障碍呢? 1.情绪强度:正常人也会有情绪的波动,但幅度在可控范围内,再开心也不会超过上限,再不开心也不会低于下限。而双相情感障碍波动幅度会明显高于正常水平,他们的情绪变化就像过山车一样,非常极端:时而兴奋至极,时而又悲观消极。 2.严重程度:正常的情绪波动不会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通过自我调整维持心理平衡;而患有双相情感障碍会给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导致难以维持学业、无法继续工作。 3.诱因影响:正常的情绪波动一般会有明显的诱因,无论情绪高涨或低落,总会有一个诱发的要素。比如,买到心仪的商品会感到很开心,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会难过等。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是莫名其妙的亢奋或者抑郁,患者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学因素:调查发现: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 心理社会因素: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成为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双相情感障碍可以治好吗? 肯定地说,双相情感障碍能治。在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不少患者能拥有和维持幸福完整的人生。 临床上,对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医生会采取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危机干预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疗。 另一方面,双相障碍的治疗常为慢性疗程,需要患者坚持全疗程来达到治疗效果。药物治疗依从性也是双相情感障碍治疗的挑战。 研究表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1年内对药物治疗的不依从30%~47%,约只有不足半数的患者在症状缓解阶段能够继续依从药物治疗。 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它很可能会逐渐恶化,所以能够提前了解其症状和表现至关重要,此外,患者家属在患者病情康复中要做好监督责任。
  • 官方电话
已赞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