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中医药偏见” 提升中医药医疗水平更为关键的观点,原因,理由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医药曾一度引起‘科学与不科学’的争议,一些偏激的观念对中药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较大程度地干扰了中医药和中医药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表示,好在本届政府前所未有地把中医药提升到解决我国国民健康保障之重要支柱性力量的地位,才让中医药得以良性发展。2015年以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个中医药国家战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更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与西医药同等的国家法律定位。“目前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并重。一是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医药管理与发展体制仍未建立,社会与各部门对中医药的歧视和偏见依然严重;二是西医药方法评价中药也亟待有国家标准规范;三是中成药不良反应被过度放大;四是医疗合理用药与医保控费管理矛头都在重点指向中药。”赵超坦言道。赵超认为,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医药,但在实施过程中中医药却遇到了较为严重的的困境,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偏见与完善机制是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关键。为此,赵超代表建议:首先,西医临床路径的制定要考虑中药大品种的列入。2018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和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论坛上,《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葛均波和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教授牵头,联合国内众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及方法学领域专家共同制订。这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有益探索,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相关疾病中西医临床治疗路径出台。其次,应对中药大品种研发及临床研究给予技术、资金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药产业因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被各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换的一大方向,各地政府给予了大量扶持。但中药产业底子薄,产业过程中高技术含量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使中药企业成为创新体系的主体,需要有政府政策优惠和政府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建立合理开发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2-11-21
纠正“中医药偏见” 提升中医药医疗水平更为关键的观点,原因,理由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医药曾一度引起‘科学与不科学’的争议,一些偏激的观念对中药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较大程度地干扰了中医药和中医药管理的进步与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赵超表示,好在本届政府前所未有地把中医药提升到解决我国国民健康保障之重要支柱性力量的地位,才让中医药得以良性发展。2015年以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多个中医药国家战略发展规划陆续出台。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更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与西医药同等的国家法律定位。“目前还有很多因素影响中医药发展、中西医并重。一是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现代中医药管理与发展体制仍未建立,社会与各部门对中医药的歧视和偏见依然严重;二是西医药方法评价中药也亟待有国家标准规范;三是中成药不良反应被过度放大;四是医疗合理用药与医保控费管理矛头都在重点指向中药。”赵超坦言道。赵超认为,国家大力提倡发展中医药,但在实施过程中中医药却遇到了较为严重的的困境,当务之急,要解决这些问题,消除偏见与完善机制是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关键。为此,赵超代表建议:首先,西医临床路径的制定要考虑中药大品种的列入。2018年4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年会和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中西医结合论坛上,《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正式发布,该指南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葛均波和广东省中医院胸痛中心医疗总监张敏州教授牵头,联合国内众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标准化及方法学领域专家共同制订。这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的有益探索,期待今后有更多的相关疾病中西医临床治疗路径出台。其次,应对中药大品种研发及临床研究给予技术、资金支持。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中药产业因巨大的市场前景和高附加值的吸引力,被各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转换的一大方向,各地政府给予了大量扶持。但中药产业底子薄,产业过程中高技术含量低,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设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使中药企业成为创新体系的主体,需要有政府政策优惠和政府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建立合理开发利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最后,要组织中医药领域的院士、专家对中药大品种进行科学评价,对确实具有临床价值、科技价值的中药大品种,给予肯定和支持,不将其列入辅助用药目录。简单地根据销量、药品分类等标准,一刀切地将在临床应用中有良好治疗效果的药品,尤其是将中药大品种列入辅助用药名单,此举无视药品的法律定义及药品说明书的法律效力。强烈呼吁对于有着临床价值和科技价值的中药大品种予以支持,不再将其列入辅助用药目录中。“中医药学虽然古老,但其理念并不落后。中医药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人体健康,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理念和方向。科技与创新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中药大品种就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翅膀。我们中药企业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中医药的倡议,继续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为中医药造福人类健康做贡献。
不懂就问还有吗,前面写着挺好的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现在关于中医药的争论,其中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如何评价疗效。是中医那种举例子说故事的医案法,还是废医验药,更能体现真实的疗效?废医验药里的“废医”,不光是“废除中医理论”一种做法,还可以是:不管你的辩证、组方理论,说得是如何的天花乱坠,我统统不理会,就只看你的治愈率有效率。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现代医学为啥要考虑加入到自己的治疗过程中?中成药高附加值,进入市场的门槛低,所以官府要保护愿投资。上面两点,完全不是以疗效为前提,根本就不是为了病人的利益。后面说要进行“科学评价”,那就应该先停用现有的中药,等到用科学方法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出来后,再允许像青蒿素那样真正有效的药物上市。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关键是废除《执业医师法》对于传统中医的管制,彻底放开民间中医执业限制,百家齐放,百家争鸣,让民间中医充分发展。而不是独尊院校中医,罢黜百家。自古以来中医就是这样传承发展而来的!真正的中医没有骗子!即使有骗子也会长久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雪亮的!人民群众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要打着法制的幌子对民间中医进行打压。院校培养出来的非驴非马的西化中医承担不了传承发展中医的重任!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中医面临的严峻形势!某些大佬们,不要成为中医发展历史上的罪人,留下千古骂名!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这些是一些网友评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可以的话,请你继续说,说的挺好的,谢谢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中医药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中医药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在2019两会期间,也有多位代表建议与中医药相关的提案,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表示,像《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中医药的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等多个中医药国家级的战略发展规划相继出台,包括《中医药法》的正式实施,都明确了中医药与西药同等的国家法律地位,让广大中医药人感到中药的发展春天又来了。但是现实中,中医药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阻碍与偏见。中药发展的现状中医药与西药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论是不同的,治疗人体健康的方法论也有很大差异。在赵超看来,中药质量与疗效不仅受制于制造的过程,更严重受制于原材料的种源和种苗和种植养殖环境、采摘、加工、储存、炮制等全过程。“但目前管理和发展的方式严重不符合中医药的特点,很多特点已经失去了经过久经考验的传统的发展方式。中药理论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环境下的中药材与中药制造、流通与使用服务的发展都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我国现代中医药管理与发展的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与各个部门对中医药的歧视和偏见依然严重。我国政府一直积极倡导中西医结合,并试图让西医使用中药去解决临床问题。除了倡导西医学习中医药外,还用西医评价方法验证评价中医药,并展现西医的语境。也就是说把症候要变成病种,这种情况下,中药临床价值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认真研究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方法,研究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方法,会使得众多来源于经典、有数千年临床有效性的中成药不被广大医生和患者认可,即疗效证明不足。“这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现实。”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第二,用西医的标准去评价中药也亟待有国家的标准规范。在中药安全性、有效性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我国中医药人为当前临床使用较多的品种,参照西药的研究评价方式开展了大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可以说许多中药的注射剂大品种上市以后,相关的研发费用远远超过了国际先进企业化药品种上市后的后期投入。可以说在这方面我们药监局前期关于中医药再评价已经有了标准和要求,企业也在积极响应,但是评价的结果没有收官。这也影响了投入大、趋势长的企业相关工作的开展,也让企业已开展的工作、已取得的成果迟迟得不到官方的认可,以及再评价工作。第三,中成药不良反应被过度放大。原药监局公布的2008年到2017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数据显示,已发布的76期通报中,涉及到药品是76个,其中中药27个,占据了35.5%,其余为化学药品,资料显示中药不良反应率并没有比化药高。连续6年的国家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表明中药不良反应的数量占到整个药物不良反应的数量一直保持在17%上下。化药与中药的比例是4:1,可以说这个比例远远大于中药在药品销售规模中的占比。由此可见中药的不良反应是被刻意放大的,被指责不安全、不治病。很多人说吃中药是不是伤肝,那就变成吃所有中药都变成伤肝。这种刻意的放大,对中药来说是不利的影响。第四,医疗合理用药与医保付费管理矛头重点指向中药。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中成药产业在以现代制造技术和现代质量管控理念方法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一批既被国内有关机构高度评价、奖励,又被一线医生和患者高度认可的中药大品种。在医保部门和卫生部门合理用药的管理过程中,往往因为企业销售使用量较大,又不像西药那样被西药评价方法完全承认,自然中成药就成为重点监控限制使用的主要对象。2017年版的国家医保目录中,26个中药注射剂被限定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或者限于重症治疗。同时各地以合理用药的名义搞的限制、停用,辅助用药中有相当一部分药品是药品与作用机理相对是比较明确的,而且有明确的适应症,获得了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推荐的中成药产品。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当前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快速增长,现有的医疗体制和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健全,应该是主要的原因。回避对不合理的体制改善,对不规范用药行为的严格监管,反而采用了目录管理为中药品种打上没有法定规定的辅助用药等标签,加以限制使用,显然是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更在实质上违背了中医药法确定的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根据中国制药工业发展报告2018年的数据,2017年制药工业总体平稳健康发展,化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营收1.3万亿,中成药规模以上的营收在5700亿。可以说中成药的规模不到化药的一半,60%是化药。 所以中成药一般价格低廉,本不应该作为医保控药的目标。保护和发展中药的建议尽快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评价体制机制,强化完善中医药的全生产链的管理发展机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合理满足医疗保健需求的中医药合理使用,与中医药价格管理费用的管理机制。第一,中西医联合用药不存在主次之分,需科学对待临床用量大的中药大品种。联合用药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配伍使用,目的就是为了增量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临床用药中单一用药往往不能满足复杂病症,慢性病的疾病治疗。联合用药包括西药的联合、中西的联合,在西药联合中联合药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到中西医结合用药时就想当然认为西药为主,中药为次。这样的认知没有科学依据,无法令人信服,更应该被及时纠正,以避免中药大品种因临床疗效确凿,用量大,而被辅助用药误伤。第二,医师比例失调,需要增强中医医师的人才培养。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医疗机构98.7万个,医师总数达到了339万名。2017年后,全国中医卫生人数66.4万人,比上年增长了5.1万人。中医药卫生人才发展还是不足的,中药医师和中药药师占总体的比例是偏低的。而且中医药医师的临床地位也不高,所以需要加强正确认识,需要加强对医师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临床地位。第三,科学评价理性对待中药注射剂,加快中药注射的再评价。中药注射剂是现代制药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医药现代化历史进程中重大的创新成果,成为满足广大医患需求,中医药创新战略与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应该说近20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之下,一批有实力、负责任的中药企业通过与高校等机构的协作合作引进先进制药技术,中药注射剂产品质量得到大幅的提升,同时开展安全性临床评价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科学证据,作用机制逐步强化了中医药注射剂产品的质量和企业临床的应用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保证了医疗的安全。所以,我们强烈呼吁政府及专家、院士们在推动医药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中,科学地认识、理性地对待中药注射剂。梳理中药注射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索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价值,加快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药现代化,推动中药走向世界。第四,建立中药的独立评价体系。目前中药药学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基因、蛋白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研究的结果与中药临床的评价仍有较大的距离,难以体现中医辨证论治、辩证结合的重要特点。当前的中药创新临床药物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尊重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重要的特点,而是基本参考了西医的临床评价体系与指导标准。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是经验医学、辩证施治,讲究从整体观来治疗,而西医是辨病施治,讲究循证医学,创新药物的评价,均与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为主体,企业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应该建立中医临床症候的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技术与方法、应用与中医药药学的研究。设立符合中药临床辩证特征的动物模型,建立动物模型中的医药症候评价的技术与方式。构建反映中医药临床疗效与作用特点的中药药学独特的评价体系。赵超认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药与西药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这就要求把中医药西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放在发展全局中,一同谋划、一同部署,实现与西药协同发展,为全球的卫生治疗给出中国方案,提供中国方案。这是这几届中医药人反复申诉呼吁的,要加强中医药的临床地位,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如果还有的话可以继续哈哈,谢谢,辛苦了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对中医药偏见,问题出在哪?在过去几十年的历史过程当中,对中医药不断地有一些质疑、贬低。有的人说中医药是玄学,甚至于说中医药是伪科学,特别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有一些压制和排斥的这个现象。整个国家的医疗服务当中,我们现在中医药的服务所占的比率并不超过15%,而在这个15%当中,还有不少的大的中医院、大的中医医疗机构,他们所提供的医药服务当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不是地道传统中医药的服务,而是现代西医西药的服务。如果严格地计算,地道传统中医药的服务占整个国家医药服务的比率的话,可能不超过10%。所以就是在国内和国外,中医药的目前的状况和一个走向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和困难就是说,中医药和西医药在实际应用当中,究竟怎样摆正两类医药的位置。统计学上有一类术语叫做大样本和小样本,那么现代医药基本上就是大样本的一个理论,它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共性方面的问题。所以它可以采用人为的设定实验条件,然后在短时间内聚集比较大量的人群,分成若干个对照组,用这样的实验的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的方法来推演出来,来演变成为一种医药的实用的方法或者是药物。但是中医药它更多的具有小样本理论的属性,所以中医药它认为人的个性差异是很重要的一个要考虑的因素,中医药通常有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这样的说法。那么既然每一个人都有个性差异,所以人跟人之间的可以比较的程度是有限的。很多人批评中医药经不起实验验证,我认为这种思想是有片面性的,因为中医中药是在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中华儿女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不断地检验,在靠时间的检验过程来完成的。中医药由于它有历史上既存的“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本来是可以在医疗事业当中,在医保制度改革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就是在前一阶段,过分强调市场调节的作用的这个前提下,医疗机构恰恰把中医药的“简、便、验、廉”当成一个劣势来看待,因为这种简便验廉的特色和优势,对于增加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入是不利的。另外我们的一些管理制度,比如说在技术职称的评定,技术成果的评奖,包括学位论文的评审,这方面都比较强调科研的成分的比重,强调现代科学的成分比重。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结果就造成了很多临床的中医药工作者,很多从事教育的中医药工作者,他们把自己的相当大的一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现代科学、现代西医西药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这个方向上,从而就造成了在国外中医药越来越多的得到了认同和应用,很多国家都在考虑为中医药立法的问题,而在国内中医药立法的过程都充满了不同意见之间的纷争。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人们的认识问题,包括业界的认识问题,管理部门的认识问题。我们觉得国内的中医药的管理体制需要做一些改变,中医药机构的运行机制也需要做一些改变,要克服这些对中医药的不全面、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理解需要一段时间,需要实践一个过程来才能完成。
亲 您好 很高兴为您解答,错误观念一:中医是经验医学中医要有临床经验,但是更重要的是中医要有理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中医就永远提不高,升华不了。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看病绝不是用几个固定的药、固定的处方,而是要根据病情辨证论治。特别是碰到疑难病症,如果没有理论指导是绝对看不好的,何况中医本来就有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因此,那些说中医是经验医学、是伪科学的都是错误的,他们不懂中医,我们也不屑与之一谈。中医是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是科学的,不掌握好中医理论是无法当好医生的。因此我认为要当一个好中医必须具备三点: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敏捷的思维反应。这样才能当“上工”,当名医,我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能当名医。中医师承学习很重要,可以学到很多老师的经验,但是理论同样重要,中医是经验与理论并重的科学。比如,在乡村有大量的中医,他们临床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治疗很多疾病,但是一碰到疑难杂症就没办法了,因为缺乏理论功底,所以水平始终没有提高。而我的门诊上经常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病,虽然不是百分之百能解决,但可以治好很多,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理论指导。例如,我曾治疗过一个女病人,自诉小便频,但尿色不黄,有尿必解,若稍忍不尿,则立觉双手掌心与手腕相连接处胀痛,而且胀痛逐渐加重,只要去解小便,其胀痛则随消失。碰到这样的怪病,你怎么考虑呢?那就要用上理论了。手掌是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所过之处,而排尿归膀胱所主,肾合膀胱,肾属水,心属火,水克火,换句话说,不就是水气凌心吗?我就给她开了“五苓散加丹参”,结果治好了。药方看似简单,但如果没有理论指导,你怎么可能想到那里去呢?既要想到排尿归膀胱所主,肾与膀胱的关系,又要知道心经的经脉所过部位,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关系,最后还要会用五苓散,还要加丹参通心脉。几分钟的思维过程包含了多少理论在里面啊!我在临床上看一个普通病大概是5分钟,疑难杂症当然时间要多一点,病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快?因为我经验丰富,因为我理论纯熟。所以我说,要想当“上工”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捷的思维反应,否则只能当“中工”,甚至“下工”。